體會艱難歲月 營商興旺社區
西貢潮汕文藝節舊墟尋根
本月25日,西貢天后廣場一帶將舉行「西貢潮汕文藝節」(見表),以多項活動述說潮籍人士在西貢的發展歷史及其本身獨有的文化。記者早前跟隨對潮汕文化有深厚認識的西貢潮人,在舊墟內走了一圈,深深體會在上世紀二戰前後的艱難時代,潮人如何憑藉刻苦個性及營商智慧,在墟內開闢一片天地,店舖達數十間之多,雖然現今盛況不再,但是潮人仍舊投入社區,如每年籌辦天后寶誕及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香港潮人盂蘭勝會。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正街1號謝海記資格最老
西貢區盂蘭勝會秘書長胡炎松擔任是次文藝節的統籌,胡4歲時跟父母搬入西貢,已住了50多年,近年醉心潮汕文化,除籌辦活動,也撰寫專書。他說,由潮人開辦的店舖,最盛是60至70年代,西貢墟有30多間,蠔涌也有10多間。潮人商戶主售麵包餅食、糧油雜貨、粉麵、家庭用品、飼料、雞鴨苗、建築材料等。不過,這些潮人老舖也隨時代老去,如今在墟內仍經營的,不足10間。
其中位於舊墟正街1號的謝海記,資格最老,包括老闆謝名海年已百歲,店亦開了65年。身為年紀最大的舊墟店主,謝名海的風範亦是頂級,每天總是西裝一度迎客。謝海記本是餅店,但餅早已不做,近年轉賣餅乾零食、樽裝水、啤酒等。胡炎松說,謝伯近月已「轉行」賣衫,反映他雖然年紀大,但仍有生意頭腦,懂得迎合市場需要。無疑,謝伯是善於營商的潮人典型例子。二戰後初期,他從九龍城挑擔麵條來西貢售賣,胡炎松指他很醒目,「那時地方上有一間教會派發麵粉,他就用麵條與之交換,以物易物,取得原材料」,後來生意幾好,1953年就開了舖。謝伯的太太也幫補家計,去蠔涌擔柴來舊墟賣。
老店陳設恍走進時光隧道
其他仍在舊墟打拼的潮人老店還有三益成餅家、雪糕佬冰室、陳春泰士多、順之城家庭用品(前名為吳順記家庭用品)、林錦盛雜貨店(前身為林財盛菜種家庭用品)等。這些店的門面和陳設令人恍如走進時光隧道,跟近年新開的果汁店、咖啡店、意粉店等形成新舊強烈對比,也遠離營商主流了。
不過,潮人在西貢經濟上的貢獻仍值誌記。交通不便的西貢,多海灣,山嶺又多,適合耕種水稻的土地較少,因此開發較新界其他地區遲。清康熙復界後,有較大量客籍移民到西貢立村,現在客籍村落仍佔大多數。至於潮人,胡炎松說,以有記載計,最早來西貢的潮人是陳桂昌(時年19歲)及其父親,「1935年他們從筲箕灣過來,有資料顯示30年代筲箕灣有船來西貢」,但潮人主要是戰後五六十年代來到西貢,聚居西貢墟附近和蠔涌鹿尾村周邊地帶,他們大多來自九龍城以及寮屋區,「50年代的九龍城好多潮人聚居,有人滿之患,不少人瞓喺騎樓底。」
難忘結業陳福成餅家月餅
一些潮人從九龍城挑擔糧油雜貨到西貢墟賣,如謝伯就是一個例子,賣完後,再擔運柴、魚、鹽等出市區賣。當時居住在西貢墟的潮人攤販多售賣花生糖、薑糖、波板糖、甘蔗等,一些人更走往馬鞍山兜售,有的亦會以搖櫓撐艇,向停泊在西貢沿岸的水上艇戶銷售糖水、麵食等。50年代中西貢公路開通後,交通大為改善,不少聚居蠔涌鹿尾村和西貢墟周邊地區的潮人更養禽畜豬隻,而墟市內的潮人則經營糧油雜貨及餅食等行業。
胡炎松一家便曾是養豬戶。他說父親50年代尾駕貨車運木碎及豬餿來西貢,後在鹿尾村落地生根,養起豬來,但到七十年代末,養豬業式微,父親跟其他人一樣,轉行做建築等商業活動。
在眾多潮人營商者中,陳福成可說是最有分量的人物,他40年代投靠九龍城親戚,擔雞苗來西貢賣,結識了陳桂昌並曾在他那裏居住,從而學懂了做餅,陳福成餅家雖已結業多年,但老西貢一定難忘其月餅。陳福成亦熱心社會服務,曾協調遷徙萬宜水庫範圍村民,又推動成立社區中心、西貢區潮州同鄉會,後者出任首屆理事會理事長(1972年)。其弟弟陳福榮亦開設餅家,亦做得十分出色,但餅店早已易手,只留招牌名。
潮僑街坊盂蘭勝會歷一甲子
潮人一向團結,有「架己冷」(自己人)之謂。在百廢待興的戰後,更要發揮這種精神。50年代蠔涌已有潮人經營魚塘,其中鹿尾村林姓潮人魚塘的魚時常被偷,於是他為取得潮人支持,開始透過共同信仰聯繫族群,1954年首辦第一屆盂蘭勝會,林姓潮人亦捐了不少錢。60年代中鹿尾村潮籍街坊組成「西貢區潮僑街坊福利會」,如今西貢區潮僑街坊盂蘭勝會已舉辦了一甲子有多,團結鄉里族群的精神依然強烈。
前述西貢名人陳福成推動成立西貢區潮州同鄉會,它的前身是「潮盛堂」,於60年代由潮籍人士組成,主要是聯繫「架己冷」們參加西貢墟天后寶誕酬神及花炮活動。這個組織現在仍隸屬同鄉會,每年籌辦天后誕角色未變。它在過往歲月,更留下感動事,如六七十年代曾推行供銀會制度幫助有困難同鄉;1985至2000年間設立福壽組基金,協助辦理身故同鄉殮葬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