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因為一張白髮斑斑、略顯蒼老的證件照,1980年出生的雲南基層幹部李忠凱登上不少內地媒體熱搜榜。整個事件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開始,很多人轉發李忠凱的照片和升遷公示的新聞,顯然是出於對其年齡造假的懷疑:38歲的「年輕人」,怎麼能老成這個樣子?畢竟,官員年齡造假早已不算是什麼新聞,甚至還是不少地方官場升遷的「潛規則」。然而,隨?官方的確認和李忠凱本人出現在媒體前,這起新聞很快出現了第二階段的「反轉」——李忠凱因為長期在基層工作,生活條件艱苦、工作壓力大且經常超時,因而才「過勞肥」且有了白髮,面相顯得比同齡人更「老」。這樣的反轉,便讓其成了一條「正能量」新聞。
回顧整個李忠凱事件可以發展,這場來勢兇猛,略顯莫名其妙的網絡熱點,似乎並不像其他新聞熱點那樣具備「新聞性」。事實上,無論是第一階段的「懷疑期」還是第二階段的「反轉期」,網民所關心的似乎既不在李忠凱是否年齡造假、涉嫌腐敗,亦不在李忠凱有多麼辛勞工作、忠於職守。自始至終,網民對「80後白髮幹部」的關注,「80後」的分量都明顯高於「白髮」和「幹部」,因為李忠凱的照片所引起的年齡焦距才是主線,整個事件更像是一場由80後群體主導的網絡狂歡。
獻給事業 青春永駐
回顧近年的網絡熱點,以「年齡焦慮」引發網友共鳴似乎已成一種屢試不爽的炒作方法,從「油膩中年」、「中年少女」、「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最後一批90後已經成年」等,都在用以年齡為標記的方式,引發不同代際對群體年齡的討論。以這個角度看,李忠凱事件兩個階段的潛台詞其實是:「80後已經這麼老了嗎」以及令人沮喪的答案「是的,80後已經這麼老了」。通過李忠凱的新聞,不少80後才突然間意識到,自己和他一樣,正深陷壓力巨大、疲於奔命、青春容顏已不再的「近中年危機」之中。對李忠凱照片的懷疑、調侃和接受,又何嘗不是80後群體混雜?不捨、悔恨與無奈的自我解讀呢?
尤其要指出,在商業、視覺和網絡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這幾代人,對「老去」的接受能力其實遠遠低於過去的人。縱觀身邊,商業廣告鋪天蓋地的以「永葆青春」、「重拾美麗」為賣點,電視、圖文、廣告詞無處不在或真實或虛假的青春影像,網絡上類似「永遠年輕、熱淚盈眶」的網文,其實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傳達着「不能老去」、「否認老去」乃至「掩飾老去」的價值觀。於是乎,保健品、化妝術、美顏磨皮的流行就成為了必然。
但在無情的時間面前,誰又能真的避免老去呢?在想,像李忠凱一樣把寶貴的青春獻給事業,或許才是留住青春的最好方式。
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