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氏族秋祭舉隅
正所謂秋風起、三蛇肥,廣東人對於食特別厚愛,俗語話:背向天的什麼都可以食。然而一進入秋季,我想的又是另一回事,那便是新界大族的秋祭習俗,同時也覓機參與活動,以便更深入了解現況。
深入了解鄧氏秋祭
所談新界鄧族今年秋祭活動,是指屏山及夏村的鄧族。
祖先崇拜為最早鬼神崇拜,華人原始宗教信仰出現萬物有靈觀念,而人有生魂及死魂;人逝世後原則上人體不存在,但魂魄仍然存在,俗稱之鬼或神。這明顯是早歲以人類生存時階級及行為所定。生前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者,死後被稱作神,令後人加以追弔及追思,故人體不在靈魂留存。積習成俗,並以祭期、祭品、祭儀、祭禮構成完整祭祖習俗,演變為祖先崇拜,承先啟後,念祖念宗華人習俗。
新界鄧族自中原江西南遷到粵境邊緣的香港已超1100年歷史,故成為歷史性新界五大氏族之首。在習俗及祭祀上亦比其他氏族為隆重及重視。在祭祀先祖家山中,香港地十大風水墓,鄧族佔其半。著名荃灣鱟地「半月照潭」,丫髻山「玉女拜堂」、「仙人大座」、「金鐘覆火」及元朗坳頭「狐狸過水」。每年秋祭頗為大陣仗廣集族人亦歡迎外人參與,故對新界歷史習俗感興趣者多聞而隨往,甚或同場拜祭以示尊重,便同時得到鄧族首肯,派上利是一封及同食山頭(或酒家飲宴)。
今年10月25日筆者有幸陪同鄧族兄弟往荃灣拜祭荃灣鱟地「半月照潭」(日旭公)及丫髻山「仙人大座」及「玉女拜堂」,鄧入粵始祖漢黻公墓那雙華表仍屹立,顯示地位之顯赫。據「續修師儉堂家譜」所載:「漢黻公先為江西吉水人,仕宋、官至承務郎,開寶(公元968年1975)中興,如徙粵東東莞之岑田(今錦田)」。
族氏祭祀之熱誠與認真
多次參與鄧族的祭祀活動及年中節慶,場境中發覺鄧族族人之虔誠,無論在宗祠內或墓地中,三跪九叩少不了,年長者亦如是進行(八九十歲謝助攙扶也要完成祭禮)。向祖堂拜祭即論資排輩,夏村鄧族要用上半日時間才完成,每人同樣獲利是一封。
另一環祭祀必有燒豬,祭祀完即場分豬肉,除在場者可飽餐一番外,另一份持回家分享及祭堂上祖先。縱觀祭祀過程,長者佔多數,年輕人或有工作在身未能出席(祭祀日非假期或周日),過程中充滿喜悅之情,特別那些遠親到來(如東莞、寶安、沙井)。其後又選吉日往東莞石井鄉拜祭皇姑(筆者自40年前首拜訪東莞皇姑墓其後亦多次率隊前往考察石井鄉鄧族,得村民熱情招呼)。昔日綠水青山圍繞皇姑墓今日卻是新村及廠房環護,公路就在墓前。
作者簡介
陳溢晃,資深旅行家,1972年於港創辦「香山學社」及「正剛旅行隊」(業餘團隊),出版以香港中國地方史風俗為主題「旅行家」雜誌,歷年為各中心團體開辦香港歷史文化的考察課程,舉行公開旅行活動逾千回,報章專欄作者、主編及出版多本香港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