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香港淪為道德爭議角力場
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因為利用培育基因「編輯」改造嬰兒,惹來坊間熱議,甚至來自四方八面的批判,指他置安全與倫理於不顧。他日前出席香港大學論壇時被問到,若果進行實驗的是他的嬰兒,會否仍然繼續實驗時,他更揚言:「若這是我的嬰兒,在同樣的情況下,我會第一個去嘗試。」
對於上述一番話,不少學者認為賀建奎大逆不道,認為他是逾越道德底線,遺禍下一代。筆者不敢完全否定賀建奎的實驗是否有違人倫,畢竟人類下一代,甚至未來三、四代的價值觀,將會隨時間而改變。問題是,究竟這類研究,是否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人類的生活模式及存亡,又會否因為開啟這類研究而增加變數?
姑勿論大家是否贊同這類研究,事實是,今天人人嘖嘖稱奇的生物科技,便是從事這番「大事業」。為了讓更多企業登陸香港,促進香港的集資中心地位,港交所(388)今年落實容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即使風險高也在所不計。
眾所周知,生物科技由研發、得出成果、產品面世到量化生產,資金需求極之殷切,除非獲得雄厚資金支持,否則要完成產品研發,可謂難過登天。不過,港交所願意為該等公司修改《上市規則》,則為他們融資提供了一個渠道。
觀乎今天來港上市生物科技,仍只停留於藥物研發層面,但一旦他日的生物科技企業牽涉基因改造,監管機構應如何自處?須知道,港交所年初因應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修改《上市規則》時,只就產品性質、技術及其安全性作出檢視,就商業道德問題卻一片空白。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或許10年前大家從沒有想過,智能手機的面世顛覆各行各業。若以上述案例看,生物科技會否在可見將來惹來爭議,仍然是未知之數。
可見,監管機構要有先見之明,促進「新經濟」公司的融資之餘,更要思考應否修訂《上市規則》,在容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之餘,確保該等公司不會違反人類社會共同接受的道德和人倫規範,從而避免讓香港這個集資中心,淪為道德爭議的角力場!
阿歷士
(逢周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