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港資北上經歷三階段 李秀恒:香港從投資帶動者變為服務提供者
2018-12-10    香港商报
 

   港資北上經歷三階段

       李秀恒:香港從投資帶動者變為服務提供者

  隨着國家改革開放,香港輕工業逐漸北移,令香港成為改革開放重要的貢獻者與受惠者。上世紀80年代,有「鐘表大王」之稱的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恒就已北上設廠,見證了內地40年來的發展變遷。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從「三大階段」切入,細述了香港從帶動內地經濟發展到後來轉型成為服務提供者的背景、過程與意義。

  香港商報記者 呂婉玲

  港資北上經歷三階段

        港式管理進入內地

  1980年代中後期,李秀恒在港的鐘表生意已很成熟,但他仍選擇北上發展鐘表業務,工廠主要設於深圳、東莞一帶,這亦是當時港資北上設廠的核心地帶。他表示,改革開放的前20年可被視為第一階段,那時內地土地多、勞動成本低,對環保方面沒有嚴格的要求,因此吸引大批港商北上打拼。根據國家商務部的統計,港澳投資一度佔內地吸引外資總額逾80%。於是,港式管理模式滲進內地,內地企業吸收了港資在營商上的法則、理念及種種優點。他稱:「改革開放起初十多年,可說是香港帶動內地的經濟發展,亦是香港企業帶領內地產品走向國際、走向文明的時期。」

  80年代的內地,經濟上處於蓄勢待發的階段,到處都有在建中的基建。李秀恒就經歷了那時工廠日常營運的困難,「當時內地的交通相當不便,運輸設備亦較為落後,工具需要經過田基才能運到目的地,汽油時有時無,電力也不是保證天天有。不過人工平,始終是最吸引的地方」。同時,他又形容內地是港商的大靠山,即使面對源源不絕的訂單,身處內地的港商亦能從容接下,這也促使香港的出口業和製造業得以蓬勃發展。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及至香港回歸,兩地迎來了改革開放的第二階段,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港商亦迎來了嶄新機遇。回歸以後,內地開放內銷市場,在內地設廠的港商獲得內銷權,頃刻間港商坐擁內地十多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李秀恒稱:「港商本身在內地只是幫別的品牌做工,但因內銷權開放,港商們在內地打滾久了又有了人脈,於是不再只作製造加工,而是開展了零售、分銷、推廣一系列營商策略。當時很多港商都是前店後廠,更藉此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不再只為他人作嫁衣裳,港式製造在內地還大受歡迎,「內地很看重香港產品的質量,原本在港只屬中檔的產品,返到內地便成了高檔」,當時很多香港品牌,如金利來等都相當成功。

  此時,中資企業亦開始來港發展。回歸後,中資以香港為平台實現了「走出去」,如華潤集團、中信泰富、越秀、越海集團等,這些企業都藉香港成功將業務範圍拓展到國外。李秀恒表示,港資和中資在此階段互相學習、互相合作,雙方借鑒了彼此的模式並相互需要,「中資需要香港作為平台,港資也需要內地的市場,大家在過程中充分交流」。

  港轉型為金融服務者

  30年過去了,隨改革開放成效逐漸顯現,內地經濟快速崛起。李秀恒表示,此時香港漸轉變成為金融服務的提供者,以補足內地高速發展的所需。「內地經濟變強的同時亦呈現出方方面面的進步,包括管理制度、人才培訓、科技等,人民的消費能力也大大提升。於是香港開始提供專業服務,其中最重要自然要數提供股票交易市場,吸引眾多中資都來港上市。」

  李秀恒還補充道,時至今日,港交所超過一半的股票皆為中資股,港交所對中資企業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除此以外,香港亦成為人民幣海外交易中心,貨幣上的障礙得以消除,香港逐漸發揮出自身金融中心的優勢。

  保持超級聯繫人角色

  當問到香港未來的角色可會有所調節時,李秀恒表示,大體上不會改變,香港會始終扮演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和優勢。「香港屬於完全自由和開放的經濟體,且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又有國際認可的制度,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既無可取代,也長久不變。」李秀恒明言,香港可發揮的作用與中資息息相關,「中資有時或會受國際政治問題的阻礙,如近日中美貿易問題,而香港可以在中間調和,有助中資的拓展。」

  李秀恒指出,港商北上初期以工業為主,但時至今日,「內地不單勞動成本有所上升,環保費用也大大提高,而稅收方面又無特別優惠」,諸多原因令港商在改革開放中的發展模式有所改變,「以往是以生產性為主,現在已轉變為以服務性作主導。至於港商的設廠地點,亦逐漸轉向東南亞一帶地區」。

  40年的時光不短促,李秀恒剛好見證了國家接近半個世紀的經濟轉變,港商北上有時、推動有時、轉型有時,惟香港作為聯繫人的地位始終不變,依舊能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發揮自身應有的獨特作用。

  李秀恒小檔案

  《帶路》

  李秀恒以鐘表業起家、發,流麗的鐘表世界,或激發出他的藝術靈感,促使他拿起相機,並獲今年國家地理雜誌邀請,出版個人攝影集——《帶路》(如圖)。

  800多張照片,藉專業的鏡頭,透過攝影技巧,也通過商家視角,真實清晰地呈現「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風貌。從西安起步,橫跨亞歐大陸,遍踏30多個國家,展現出「一帶一路」延展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更可一窺內地新經濟宏略之片貌。

      港須慎對貿戰影響

      貿易戰烽煙已起,中美的緊張關係波及全球,香港自然不能獨善其身。李秀恒認為,貿易戰不是短期能夠解決的問題,且必然對香港產生影響,主要是進出口貿易方面。但是,由於貿易戰使美元走強,港元在聯繫匯率制度下亦會處於強勢,故他預期將有更多資金流入本港,使本港資金維持充裕。然而,資金充裕的同時也意味資金滯留,這些資金的擁有者不過把香港當作避難所,最後可能會導致香港出現泡沫經濟。

  開發「一帶一路」國家

  在貿易戰之下,李秀恒亦聽說港商在內地的廠房需要停工。對此,他建議港府可輸入具備技術的外勞,在境內設置小型工場,作為緩衝地帶,以避過稅收規限,以往港資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經驗亦可派上用場。同時,港府可物色一些鄰近的地區,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香港工業加工區,並爭取一些政治、資產等方面的保障,以協助受貿易戰影響的港資遷移生產地點。

  內地發展高增值市場

  至於對內地的影響,李秀恒直指貿易戰將成內地經濟增長的阻力,他認為內地應優化內需市場,提升廣大人民的購買力。雖然內地市場極其龐大,但過去集中於低增值市場,未來可注重提高產品的素質,發展高增值市場。再者,他贊同習近平主席大力整頓政府內部問題,簡化部門之間的往來和行政,去除繁瑣程序。同時,政府可以集中火力開發科研,提升自身的科研力量,自然而然減少外來的牽制。

       大灣區發展離不開香港

     改革開放走過40年,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而大灣區勢必成為內地未來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在其中自然亦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李秀恒認為,本港在大灣區建設中將一如既往保持舊有優勢,乘備受國際認可的法律制度和健全的司法制度,以及暢通的簽證和免稅制度,令香港始終維持良好的營商環境。再者,高鐵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經已開通,有了硬件基建的配合,兩地的交流將更加便捷,這也十分有利於香港鞏固固有優勢。

  港要扭轉創科劣勢

  李秀恒指出,大灣區發展應「做好分工,各展所長,取長補短」。過往香港作為全國的航運中心,但如今,內地很多地方的航運設備漸趨完善,未來航運中心很可能會轉移到鹽田。此外,他十分看好深圳,認為深圳在四個經濟特區當中最為成功,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效最為顯著,將來深圳具有發展大型金融市場的潛質。

  在當代,創新科技發展極其重要,李秀恒認為未來十年,智能產業將取代傳統產業。在這方面,內地比香港更具優勢,原因是本港要發展創科,必會引發私隱、監管等問題,反觀內地,沒有這些包袱,爭議較少,發展創科相對來得輕省。他建議港府高層應改變固有概念,更多更深地了解創科產業及其前景,扭轉香港在這方面的劣勢。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