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商报时评】CEPA可在大灣區發揮乘數效應
2018-12-15    香港商报
 

   今年是CEPA簽署的15周年。隨國家開放大門愈開愈大,CEPA不單是「一國兩制」下針對香港開放程度最高的自貿協議,昨日這扇開放大門又進一步開大。於明年1月1日起生效的CEPA《貨物貿易協議》,一方面確立了香港原產貨物可享「零關稅」優惠進入內地,還加強有關便利貿易的承諾,特別針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貨物流動訂定有助加快貨物通關的措施。昨簽署協議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兩地會繼續朝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目標努力,讓香港可繼續以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與國家「同發展、共繁榮」。

  初聽之下,港產品出口內地將享「零關稅」,對港整體經濟似乎影響不大,畢竟香港製造業早就式微,去年全年港產品出口貨值便僅得434億元,非但較90年代的2000多億元和00年代的1000多億元銳減,更只佔包括轉口在內的整體出口的1.1%,份額堪稱微不足道。不過,千萬不能低估措施的刺激效應,因為新安排在原有「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的基礎上引入以產品在港的附加價值為計算基礎的一般性原產地規則,上述定義的擴闊便意味更多貨物可以港產品身份享受「零關稅」進口內地;毫無疑問,這對促進香港的「再工業化」發展,包括推動創新科技、文化創作等香港品牌的打造,以及對港商加大業務及鼓勵青年創業等,都可望帶來不可輕視的提振作用,正面裨益絕不限於貿易方面,連帶上下游生產鏈都能受惠得到。

  新協議還與時並進,針對了「大灣區」的新背景和新形勢,為香港把握新機遇營造新條件;重要的是,CEPA過去已大大促進了兩地貿易發展,協議在「大灣區」的建設下更勢必迎來莫大乘數效應。在CEPA生效之前,中國內地已是香港最主要的貿易對象,高佔全港出入口總值分別的四成多;時至今日,兩地貿易往來既是有增無減,其中出口總值15年間就翻了30多倍,增至去年超過2萬億元,佔比且攀至五成左右佔半壁江山之強——CEPA在此發揮的推動功能,絕對不言而喻。「大灣區」旨在加強「9+2」經濟圈的合作,好讓區內產業鏈進一步協同發展;新協議就恍如一張「大灣區」的「通行證」,有利推進各地貨物流動的無縫銜接,為整個區域的經濟融合及一體化破除障礙,不單有利港產品及品牌在區內一站式、一條龍的發展,更有助提高香港作為區內國際貿易、航運中心的龍頭地位。在「一鐵一橋」貫通兩地人流之餘,新措又深化了兩地物流的自由化和便利化,香港要助力「大灣區」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和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肯定又如虎添翼了。

  兩地政府昨還召開了「內地與香港『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專責小組」的首次會議,並馬上提出雙方在五個方面加強合作,總方向是兩地一起攜手在「一帶一路」招商拉生意。正如特首林鄭月娥昨日所指,政府會積極發揮「促進者」及「推廣者」的角色,助力業界拓展相關市場,推廣香港作為箇中重要平台,及為內企「走出去」提供專業服務等。相信在國家開放發展的東風之下,香港經濟定能揚帆挺進、更上層樓!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