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商报时评】既是樓市拐點年 更是房策關鍵年
2018-12-29    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2018年,乃香港房屋發展重要一年。一方面,樓價卒之止升回跌,縱然按年比較仍錄升幅,但樓市無疑已進入拐點,有望終結自從寬鬆幣策以來的十年升浪。更重要是,房屋政策出現了多項重大調整,繼年中宣布六招新措後,日前更將公私營比例改為「七三比」,而土地供應大辯論亦料趕及年底前呈交終極報告;凡此種種,均有助理順本港樓市狂潮,改善市民住屋難的積年頑疾。

  近期樓市明顯降溫,坊間樓價指數已自高位下跌約6.55%,連跌13星期亦創自2008年後最長紀錄;在一手以低市價促銷的壓力下,不少二手成交價更較最高時跌近兩三成之多。美聯儲收緊幣策,固然是推低樓價的主因之一,不過,作為六招新措之一,特首林鄭月娥所引入的「一手空置稅」,無疑有效推動發展商加快推盤及降低定價,繼而令整體樓市供應增加並引導樓價向下調整。此外,由增加綠置居、新居屋、首置上車盤、以至共享房、組合房等過渡性房屋的供應,到進一步提高相關資助房屋的折扣率、及以低廉租金提供予合資格家庭入住,不單對疏導樓市需求和拉動樓價向下帶來正面作用,同時也更好針對解決中下階層市民的住屋需要,包括優化了公屋資源的流轉與分配。當然,長遠房屋策略的公營供應比例提高至七成,在資助房屋供應增加、加上住屋階梯擴闊完善的預期下,意味市民日後可以低至市價四二折的優惠置業上車,亦有利扭轉「今日不買,明日更貴」的「恐慌式入市」現象。

  至於今年壓軸的房屋新措,必然是即將發表的土地供應大辯論結果。的確,究竟如何治本解決香港居住難題?增加土地供應肯定是箇中必由之路。不論是填海造地、發展棕地,抑或開拓郊野及邊陲、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等,社會實須作出理性務實的選擇取捨。林鄭月娥甫一就任特首,便馬上宣布展開這場大辯論,目的正是引導公眾為土地發展爭議一錘定音,矢志擺脫「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之窘,否則根本無法解決這個一直困擾香港的深層次問題。其中,今年施政報告還提出了「明日大嶼」願景,計劃興建一個可供百萬人居住的人工島;林鄭當時說,社會普遍認同土地供應是「刻不容緩」、要「未雨綢繆」和須「多管齊下」這三句話,並不諱言指填海是不能迴避的方法。大辯論的揭盅,怎樣為相關難題給出最終答案,誠屬未來土地及房屋政策的重中之重。

  始終,解決房屋問題任重道遠,尤其供應遠水難救近火,樓價亦不可能也不應該過快回調;2018年雖然是香港房屋發展的關鍵年,但期望所有問題在一夜間解決乃是不切實際。林鄭月娥政府上任至今只有一年半時間,惟已交出上述成績單來,她在房屋政策上「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絕對可見一斑。過去十年、甚至過去的好幾十年,香港人都為一個「樓」字愁眉不展;還望今年之後,「樓」的煩惱終可一筆抹去,包括透過確立土地開拓共識來一勞永逸,香港人不再受「樓」所困、淪為「樓奴」,香港亦得以成為安居宜居之所!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