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商報時評】順應民意多管齊下覓地造地
2019-01-01    香港商报
 

  歷時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結束,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向港府提交最終報告,梳理出了多個開拓土地選項,建議政府優先推行包含3個短中期選項、5個中長期選項在內的共8個土地方案,多種措施並行,加快解決房屋土地供應嚴重不足的問題。

  土地房屋供不應求困擾本港已久,並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民生問題,長遠來看,更會制約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及城市競爭力,因此,着力開闢土地已是香港社會的共同心聲。經過5個月全港土地大辯論,報告充分收集民意,真實地反映並分析了公眾意見。報告顯示,在10個短、中、長期土地供應選項中,除了「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及「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外,其餘8個選項均獲得了超五成的受訪市民支持,且支持率都較高,市民參與討論積極性亦很高。可見,市民普遍渴望解決香港土地短缺問題,亦支持循多個途徑增加供應。

  因此,在整合公眾意見及專業人士研究的基礎上,報告建議政府應重點優先推行3個短中期及5個中長期選項。這8個選項不僅獲得市民廣泛支持,亦是能較快釋放土地潛力且可實施性較高的方案。3個短中期措施包括:棕地發展、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及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其中,棕地發展最受市民歡迎,支持率最高,報告亦認同發展棕地除了能釋放已遭破壞及難以復耕的農地潛力外,亦能理順新界土地用途及改善鄉郊環境,故將之列為優先重點推展的選項之一。至於私人新界農地儲備,則建議政府訂立一套公開、公平及透明的公私營合作機制以盡快發展。同時,專責小組亦沒有迴避一些社會具爭議性的土地選項,比如在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時,就提出可發展位於粉錦公路以東約32公頃球場,既可釋放出部分土地,也可兼顧球場繼續舉辦國際高爾夫球賽等。

  當然,土地規劃不只着眼於現時短期的土地欠缺,更放眼香港未來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土地需求。因此,報告還提出了5個中長期選項,分別是: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及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這些拓地方案不僅能滿足香港中長期土地需求,更是能建立起充足土地儲備,確保長期可持續土地供應,尤其以維港以外近岸填海及發展東大嶼都會兩個填海方案最佳。近岸填海一直是香港行之有效的土地供應來源,且所有權與主導權都歸於政府,實施阻礙也更小;而發展東大嶼都會、建立人工島則可為香港提供大面積的土地,讓本港未來土地彈性空間更大、更寬。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最終報告既為政府整理出了公眾和專業人士意見,還提出優先重點發展措施,更揭示了香港主流民意所向。正如特首林鄭昨回應報告時所講,了解市民對建立土地儲備和改善居住條件的清晰訴求,政府必須多管齊下,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希望港府能仔細認真研究報告內容,凝聚社會共識,展現執行力,盡快確定土地供應方案,加速覓地造地!

  香港商報評論員 趙燕玲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