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星巴克 VS 太平洋 本土咖啡品牌尋出路
2019-01-28    香港商报
 
  走在中環,許多身穿西裝腳踩皮鞋來去匆忙的白領們,手中都會拿一杯咖啡。雖然自稱「中環民工」,但對於平均40、50元一杯的咖啡,白領們多樂此不彼。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說過「中產未必以薪金設限,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例如喝咖啡和看法國電影」。不可否認,咖啡儼然已成為中產和白領的一種生活態度。香港商報記者 潘晶
 
  當然,不只是中產才能喝得起咖啡,對於疲於工作的上班族來說,咖啡還有提神作用,甚至還有研究發現,咖啡可令人更快樂。咖啡文化由外而來,如今在香港市場已逐漸成熟,有本地媒體估算,2014年香港人年均咖啡飲用量為250杯,可見咖啡已經風靡各個階層。香港星巴克曾有一句「名言」道出了咖啡館對上班族的意義:除辦公室及住所外,咖啡店已成上班族最常到的「第三處地方」。
 
  本港咖啡消耗量逐年上升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04至2014年期間,香港的咖啡進口量增加了124%。2017年,香港的經烘焙咖啡和咖啡提煉物、精華及配製品進口貨值超過29億元,貨量達6900萬公斤。
 
  至於本港咖啡店數目更是龐大。作為市場上兩個佔有率最高的品牌,目前香港約有超過120間太平洋咖啡分店和170間星巴克分店,若將麥當勞的麥咖啡和一些小眾品牌算上,香港的咖啡店數目就更多。
 
  大小品牌重點不一
 
  雖然香港咖啡市場種類豐富,但擂台上的兩大對手就始終是太平洋咖啡和星巴克咖啡。星巴克自然不用多說,而太平洋咖啡則是在1992年由來自美國西雅圖的Thomas Neir夫婦在香港創立的。不過,太平洋咖啡在2005年被其士國際(025)旗下其士泛亞收購,2010年華潤創業(港交所除牌前股票代碼為291)又向其士泛亞收購了80%的股權,成為太平洋咖啡的最大股東,所以嚴格意義來講,太平洋咖啡可謂「土生土長」的香港「本地薑」。
 
  星巴克則於2000年登陸香港。Thomas Neir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從前香港只有太平洋咖啡的時候,力量有限,星巴克進軍香港市場後,做了很多推廣,某程度來說推動了香港市場的發展。有本地媒體做過估算,星巴克和太平洋在香港的市場佔有率約有80%左右。
 
  當然,星巴克和太平洋這樣的大型連鎖代表的只是咖啡的「速食」文化,對於逐漸成熟的香港市場來說,精品咖啡也是不少愛啡之人的選擇。
 
  面對連鎖大品牌的資金優勢,本土的小品牌則專注於精品。精品意味小眾和親手烹製,與大型連鎖店流水線產品有明顯區別,更具個性和賣點,對於懂咖啡,追求意外和驚喜的顧客來說更具吸引力。最近幾年,香港本土精品咖啡館越開越多,得益於互聯網小成本宣傳,這類咖啡館往往是網上的「網紅店」和遊客的「打卡勝地」。
 
  打造精品:本土品牌的機會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香港人對咖啡的接受程度已經相當高,加上麥當勞的麥咖啡進入香港後,香港就打開了咖啡平民化的市場,覆蓋面更廣。香港的咖啡市場是否已經飽和?以美國三藩市為例,三藩市人口77萬,咖啡店就有超過300間,以這樣的密度計算,香港應有3000間咖啡店才算飽和,因此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不過,除了已賣給華潤的太平洋,100%港味的、具有大知名度的香港品牌並不多,面對大品牌的擠壓,本土品牌想要突圍而出,仍缺乏一定的資金支持和推廣。
 
  對於香港品牌來說,臨近內地是其潛在的巨大市場,對其吸引投資者和消費者都潛力無限。
 
  如在香港擁有超過30間分店的本土咖啡品牌HABITU近年就看到內地咖啡市場的潛力,率先布局內地,亦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對於本地的咖啡品牌來說,由於植根香港市場多年,已經經歷過消費者盲目追求大品牌時期,對咖啡文化的了解比較深入,「精品」是本地咖啡品牌發展的優勢。另外,隨內地消費升級,內地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對個性咖啡的需求必然越來越多,這也是本港品牌的發展機會。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李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