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港須主動融入大灣區
2019-02-19    香港商报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在大灣區建設中,將着重發揮前海、橫琴、南沙三個自貿區的引領功能,同時,協同發展深港河套地區、東莞濱海灣新區、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肇慶新區等6個經濟區,形成「3+6」發展平台。

  時間十分緊迫

  「3+6」平台,涉及香港的是深港河套地區和前海自貿區,涉及澳門的是橫琴自貿區,其餘都屬於廣東省,意味着廣東9城市在大灣區建設中擔當主導角色。

  這是合理的。第一,在大灣區5.6萬平方公里總面積,約7000萬常住總人口和逾10萬億元(人民幣)的GDP總量中,廣東9城均佔大部分。第二,廣東9城之間沒有限制商品、服務、資金和人員流動的制度差異。因此,以廣東9城為主體推進大灣區建設是應有之義。

  這就對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提出了挑戰和考驗。據說,涉及兩個特別行政區與廣東9城之間要素流動的林林總總政策多達數百項,重要的有30多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沒有提及具體政策方案,留待粵港澳三地政府磋商解決。但是,時間十分緊迫。

  1月29日,在廣東省人大記者會上,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葛長偉就披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分3步走,第一階段到2020年,打基礎;第二階段到2022年,基本形成三地規則對接;第三階段到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灣區。

  2022年距今年只有3年。澳門與廣東規則對接比較容易。一是澳門的政治生態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二是澳門已通過租借橫琴部分土地而融入廣東。三是港珠澳大橋的澳門與珠海口岸已實施「兩地一檢」。

  但是,香港無論政治生態還是同廣東已形成的經濟聯繫,都顯示短短3年殊不容易同廣東基本形成規則對接。因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必須引領社會各界只爭朝夕。

  可以採取「點」和「面」相結合的策略,來推進香港與廣東規則對接。所謂「點」即列入「3+6」平台的深港河套地區。去年7月,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訪問深圳,同深圳市長陳如桂會晤時表示,河套地區港深科技創新園已完成規劃程序,並已獲得7億港元開展前期工程,將爭取不遲於2021年初拿出首塊土地建造研發中心。建議特區政府主動與廣東省磋商,爭取在河套地區港深科技創新園試點商品、服務、資金、人員自由流動。

  落實「兩地一檢」

  所謂「面」即香港與廣東9城。第一步,把「一地兩檢」擴大至粵港之間的所有口岸,同時,在已實施「一地兩檢」的兩個口岸(深圳灣口岸和高鐵西九龍口岸)先行「兩地一檢」。從「一地兩檢」到「兩地一檢」,技術上沒有困難,關鍵在於對內地有關當局是否信任。其實,對於已然出入內地的香港居民來說,他們的個人信息對於內地有關當局已無秘密。對於那些從未涉足內地也不打算涉足內地的香港居民來說,「一地兩檢」抑或「兩地一檢」毫不相干。所以,是否信任內地有關當局,只是一個心理問題。特區政府應當引導那部分香港居民克服不合時宜的心理。

  特區政府還需要引導香港居民樹立香港居民與內地居民互惠互利的觀念。在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起草過程中,香港社會關心香港居民在大灣區的待遇,譬如,十分在意兩地稅務差異。這是可以理解的。廣東9城吸引香港人才,應當提供稅務優惠。國家鼓勵香港青年到大灣區開創事業,應當提供稅務優惠。另一方面,香港吸引內地人才,也應當考慮香港高樓價和高生活成本對他們的壓力。坦率地說,這些年特區政府的專才計劃對內地人才的吸引力下降。特區政府應檢討而加以改進。

  國家寄厚望粵港澳大灣區。設定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灣區,是配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香港主動融入大灣區,對大灣區好,對香港更好。香港如拖泥帶水、若即若離,「半吊子式」地參與大灣區建設,則大灣區會減色,香港會落後。

  從媒體報道得悉,在2月17日管治班子集思會上,行政長官已開始準備2019年施政報告,希望以香港全力投入大灣區為主題。

  周八駿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