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野豬入侵市區成隱患
2019-03-18    香港商报
 

  群策學社主席 方文雄

  正值豬年,野豬為患再度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由於香港的城市與郊區接近,這群朋友可能為了覓食或迷路,偶然也會誤闖市區。然而,近年民居附近經常出現野豬蹤迹,對市民造成滋擾,相關投訴個案由2011年的220多宗,暴增至2017年的730多宗,過去3年涉及野豬襲擊人類的個案,更急增6倍之多。野豬偶爾又會誤闖馬路釀成車禍,再加上牠們身上帶有不同病菌,繁殖速度亦相當驚人,數量一旦失控,將構成嚴重的社區衛生問題以及威脅公眾安全。

  各地均受困擾

  事實上,市民主動餵飼是吸引野豬經常出沒覓食的主因。這種行為會令野豬「食過翻尋味」,誤以為有穩定的食物供應,而定時到民居附近「醫肚」。於非洲豬瘟及豬流感的陰霾下,接觸野豬而感染病菌的風險備受關注。然而不少市民仍不時前往野豬出沒的熱點「打卡」;有時見到母野豬帶可愛的小野豬覓食,出於憐惜之情或「貪得意」,更會主動餵飼,而忘記野豬帶來的禍害。曾經就分別有市民被野豬咬傷而染上豬流感,以及曾觸摸野豬而感染可導致永久性失聰的豬鏈球菌,生命受到威脅。

  未妥善處理好的垃圾及容易被翻倒的垃圾箱設計,亦促使野豬頻頻「落區」。聰明的野豬會善用漏洞,於垃圾站翻箱倒櫃找尋食物,果腹後大堆垃圾及廚餘卻散落一地,引來流浪貓狗、蟑螂、老鼠等問題,導致市容及社區環境衛生變差。

  不單止香港,世界各地也深受野豬問題困擾。意大利羅馬野豬數目逾百萬,由於多年來無法解決大量家居垃圾,導致街道臭氣沖天,引來郊外的野豬覓食,市民被迫與野豬「共融」。而法國則因為早前比利時確認有野豬感染非洲豬瘟的病例,宣布在邊界劃設「白色區域」,撲殺區域內所有野豬。丹麥亦在接壤德國邊境加設圍欄,防範野豬進入境內,傳播非洲豬瘟及影響當地豬肉出口。

  多方解決野豬問題

  曾有議員建議港府引入可制衡野豬的「天敵」,即是老虎、獅子、狼、花豹等野獸。可是,香港的郊野環境並不適合這類野獸生活。再者,牠們的殺傷力比野豬更甚,如引入的話,只會後患無窮。那麼,政府可如何解決野豬問題?筆者認為應從加強公眾宣傳及教育、全面改善垃圾站設計、善用科技、修例,以及控制野豬數目方面積極手。

  一、加強公眾宣傳及教育

  政府應加大力度,以有趣、新穎的方式,全方位宣傳及教育市民有關野豬的資訊,包括:不要觸摸及餵飼野豬、認識野豬的習性、掌握遇上野豬時的處理方法等等。另外亦應進一步教育市民妥善處理家居垃圾。必要時,政府可加強相關罰則的信息,以加強阻嚇作用。

  二、全面改善垃圾站設計

  政府應加快改善垃圾站的設計,並積極考慮於所有站外及放置垃圾的地點,全面落實加建圍欄、加裝金屬掩門、護柱或防護牆等措施。同時着手研究及全面採用特製垃圾桶,以防止野豬輕易翻轉及揭開垃圾箱「搵食」。

  三、善用科技

  政府應考慮運用科技,例如:追蹤器、航拍機、監察鏡頭等,掌握野豬出沒的時間、習性及數目,以便派人加緊巡邏,保障市民的安全。另外,於野豬經常出沒的地點加裝紅外線感應照明系統,有助阻嚇野豬闖入民居。

  四、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並加強執法

  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香港有小部分地區列為「禁餵區」,市民在該區域餵飼野生動物會被檢控,最高可被判罰款港幣1萬元,然而現時「禁餵區」僅包括部分郊野公園等範圍,以往亦鮮有檢控個案;市民若在區外餵飼野生動物,只作定額罰款港幣1500元,阻嚇性不足。再者,現時以「地域」界定執法範圍已過時。因此,政府應因應實際情況修訂現行條例,取消「禁餵區」,並加重市民餵飼野豬行為的罰則,以及加派人手執法。

  五、積極控制繁殖速度

  政府於2017年推出為期兩年的「野豬避孕及搬遷先導計劃」,為野豬進行避孕,並將其搬遷到遠離民居及設施的郊野地點,惟現時野豬絕育及野放的隊伍僅得6人,而每年只有50餘隻野豬接受避孕或絕育手術。政府有必要檢視計劃成效,增聘人手,引入更先進及有效的絕育科技,並必須就本港野豬數目進行官方統計,再找專家評估核實,了解野豬的增長速度,積極控制其繁殖率。

  社會上有聲音建議政府恢復自2017年起暫停的野豬狩獵行動。其實,市民與野豬本是共存於香港這片土地,以捕殺滅絕為解決方法,不但罔顧動物權益,而且殘忍不人道,相信市民難以接受。相反,政府應以大眾利益為依歸,組織跨部門小組,迫切處理野豬問題,並以意大利野豬數目失控事件為鑑,適當地將野豬數目控制至安全水平,免得為漁護署、食環署、紀律部隊及醫管局,添煩增亂。若然等到野豬問題嚴重惡化,或在非洲豬瘟及豬流感大規模爆發後,市民怨聲載道,港府才作出行動,那就太遲了。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