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遏止濫用醫療券歪風
2019-03-18    香港商报
 

  學研社成員 文武

  食物及衛生局檢討已推行十年的長者醫療券政策,建議為視光師申領長者醫療券金額設上限,引起社會爭議。政府推出長者醫療券的初衷,是以是項財政誘因,鼓勵長者選擇最切合他們需要的私營醫療服務,以減輕因人口老化帶來的公營醫院壓力。然而,措施推行至今,在執行上已出現異化現象,長者醫療券被用作另類的購物券,更成為一些商家「呃長者」的漏洞,政府確實有必要加以調整,遏止錯誤使用醫療券的歪風。

  未能紓緩公院壓力

  政府於2009年1月1日推出長者醫療券計劃,最初僅70歲以上長者可以使用,每人每年可得5張面值50元的醫療券,其後該項計劃不斷改良,使用者年齡下調至65歲,總金額亦上調至每年2000元,而醫療券的累積金額上限亦提高至5000元,並成為恒常措施。

  醫療券推行了十年,數額增長十分可觀,政策措施的細節也經過多次調整,但是,並沒有達致為公立醫院減壓的效果。公立醫院仍然人滿為患,而且情況日趨嚴重。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研究稱,長者醫療券無助紓緩公院壓力,反而出現抬高醫療收費等情況。表面上看,政府用於長者醫療的公帑增加了不少,但卻沒有實質改善長者的醫療服務水平。對此,政府必須加以重視。

  長者醫療券在具體的實施上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消委會就曾揭發有診所得悉長者使用醫療券求診,原先免費的疫苗注射,竟須收取1500元費用,另有長者反映,出席以免費保健贈品作招徠的講座後,被要求收費。又如,有些長者反映,以醫療券到私人診所看病,費用比用現金看病更高等等。社會上這類透過長者醫療券「呃長者」的事件時有發生。

  這些現象反映出,政府使用了大量公帑用於改善長者的醫療服務,公帑中卻有相當一部分並沒有真正用於長者所需的醫療服務之中,反而流入了某些商家的口袋。同時,醫療券不但未能協助解決公立醫院壓力過大的問題,理順醫療服務供求失衡,反而出現亂象,甚至擾亂市場。

  正視社會上的錯誤理解

  針對這些情況,除了加強業內的管理和監察,打擊不法行為之外,政府亦要正視社會上對醫療券錯誤理解的情況,以及導致這些錯誤的原因所在。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抓住醫療券有累積金額上限的特點,鼓動長者在限期前用掉醫療券。更有甚者,有些人更鼓勵長者將大部分的醫療券都用於購買某些無必要的醫療服務或商品,如配名貴眼鏡、購買貴價參茸海味,或一些無必要、重複、過度的醫療和保健消費或服務等,而遇到有疾病需要看醫生或其他醫療服務時,則使用公立醫院服務。久而久之,醫療券不再用來幫助長者防病、看病、治病,反而成為白花油、花膠、奶粉、名貴眼鏡的特殊購物券,肥了少數商家,但對改善長者的醫療服務質素卻沒有多大幫助。

  一些民粹的政客亦為了追求選票,一味追求醫療券的金額,卻忽視了改善長者醫療服務的本質,將醫療券視為政府「派糖」的另一渠道,這也令社會對醫療券產生錯誤理解,助長了不正確使用醫療券的情況。

  政府推出長者醫療券,是一項有利民生的好政策,但是,政策推行十年來,卻因種種原因產生偏差和變化,確實有必要作出調整和改善,令公帑能真正用於改善長者醫療服務質素這一政策的初衷之上。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