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本港智庫:大灣區將引領新輪產業革新
2019-03-31    香港商报
 
  香港重塑自我逢絕佳契機
 
  本港智庫:大灣區將引領新輪產業革新
 
  【香港商報訊】日前在港舉行的「創造大灣區未來--香港的機遇」論壇,發表了《大灣區的未來發展與香港的機遇》研究報告。2022基金會主席暨是次研究的督導委員會主席馮國經博士在論壇上表示,隨珠三角「地區經濟龍頭」發展成為「大灣區超級地區」,大灣區的「本地」市場將引領香港進行新一輪產業革新,成為香港發展百載難逢的機遇和「重塑自我」的絕佳契機。
 
  《大灣區的未來發展與香港的機遇》研究報告由米高?恩萊特教授(Prof. Michael Enright)帶領的國際經濟學家團隊進行。恩萊特教授是全球在研究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競爭力的課題上首屈一指的專家。該研究在本港智庫「2022基金會」的統籌下完成。
 
  大灣區發展機遇百載難逢
 
  報告點出了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整體、香港市民和企業所帶來的機遇,包括由相關經濟和政策因素所帶動的地區經濟規模和增長、區內城市更緊密的互聯互通、經濟進一步向香港企業開放、區內以人為本的政策及發展項目,以及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獨特地位。
 
  研究亦就大灣區建設提出多項建議,包括:透過充分應用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便利化協定》,增加大灣區三個世貿成員--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之間的貨物和相關服務流動--當中包括強調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以及應用數碼科技以降低營商成本;在香港發展「國際企業孵化器」,以幫助大灣區內缺乏國際市場和營運經驗的企業發展業務;研究香港能否發展成大灣區的環球數據中心,綜合分析來自大灣區內外的消費者及其他數據;在大灣區珠三角地區建設「港式」發展項目,提供與香港相近的工作環境,以及更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專才前往發展;針對大灣區就業市場需求設立學徒計劃,讓沒有入讀大學的香港年輕人得以發展專業技能,為未來就業鋪路;建設一個包含多種語言的大灣區線上平台,令11個城市的居民得以接觸區內有關公共服務、營商及就業機會、體育項目及休閒活動的相關信息。
 
  未來工業新潮流將湧現
 
  馮國經指出,香港面臨的下一輪革新勢將比40年前隨珠三角地區開放,由出口製造業「轉型」至國際服務業更加無孔不入。「這意味香港的新一輪『革新』將在每一方面均和上次同樣徹底,並在全球層面發揮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影響力」。
 
  他進一步指出,這涉及香港在固有角色的基礎下加以延伸,以在這個坐擁7000萬人口消費市場,以及國民生產總值足以與韓國匹敵的經濟區域中充分發揮其獨有地位。有見數碼供應鏈、物聯網、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等工業新潮流的湧現,馮博士表示:「這同時關乎香港拓展其嶄新角色,未來大灣區城市之間的流動增加,勢必創造更多職位、更多機遇、並促進社會向上流動而更加繁榮。」
 
  他指出,大灣區應該被認為是一個城市群,11個灣區城市形成城市網絡的不同節點,每個節點有各自的專長和強項。香港曾被視作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樞紐,而現在則該成為海外和內地企業提供進駐大灣區市場和邁向國際的服務平台,扮演國際金融、貿易、投資、銷售和市場營銷中心的角色。
 
  大灣區成港再度轉型原動力
 
  米高·恩萊特表示:「香港與大灣區的未來在很多層面上密不可分,區內的頻繁互動剛剛啟動,有潛力令大灣區發展成全球的『超級地區』之一。同時這是第一次切實的機會令香港及港人得以擁有真正的『本土市場』及『內陸腹地』,不再受地域空間、擠塞及高昂生活成本等因素限制,並衝破小型及專業化經濟在創造商務及就業機會方面的局限。大灣區建設為無數港人開拓了全新的視野。」
 
  他指出,香港以靈活變通著稱,大灣區將成為推動香港再度轉型的原動力。大灣區超6000萬個消費者的「本地」市場將大幅度擴大香港的產能規模,香港的製造商和出口商將有更多渠道對沖主要海外市場的周期性波動。同時,工業形勢將徹底改變,香港和珠三角的數碼供應鏈將發展為世界領先的數碼生產區域之一,香港持續承擔連接角色,協助數碼生產能力與國際接軌。
 
  自1997年起,2022基金會就香港的長遠競爭力進行了多項研究,包括由米高?恩萊特教授合著、於1997年發布的《香港優勢》及2005年發布的《大珠江三角洲與中國的崛起》。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李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