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潘晶、張智榮報道: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周預告本港首季經濟增長將會放慢,統計處昨日公布數字--首季經濟按年只錄得0.5%的增幅,遠差過市場預期的1.9%,表現為近10年來最差一季。政府解釋,環球經濟表現較為疲弱以及各種外圍不利因素,內部和對外需求增長均減慢,加上去年本港第一季經濟增長強勁(按年達4.6%),用作比較的基數較高,以致本港經濟增長大幅放緩。
首季較去年末季實增1.2%
昨日,特區政府公布本港第一季經濟生產總值預估數字──首季按年實質增長0.5%,去年第四季增長為1.2%。不過,經季節性調整而作相連季度比較,本港經濟第一季較去年第四季實質上升1.2%,即本港經濟按季有所反彈。
數字表明,第一季本港實質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微升0.1%,較去年第四季增長2.7%有所減慢。另外,首季政府消費開支升4.5%。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則持續下跌,按年跌7%,較去年第四季的5.8%跌幅有所擴大。
除內部需求增長近乎停滯外,對外需求亦繼續轉弱。期內,貨品出口總額按年跌4.2%;貨品進口跌4.6%。服務輸出則上升1.4%;服務輸入下跌1%。
旅遊業擴張帶來支持
政府發言人指,第一季整體貨物出口表現進一步減弱,本港情況與許多其他亞洲經濟體相似。服務輸出增長亦見減慢,惟訪港旅遊業持續擴張繼續帶來支持。本地私人消費開支與去年同季高基數相比輕微上升。整體投資開支在營商氣氛自去年後期轉趨審慎的影響下收縮。政府將會密切留意情況。
恒生銀行首席經濟師薛俊昇向本報表示,本港第一季經濟增長按年大幅放慢是「可以理解」,因去年第四季環球金融市場波動,本港股市亦顯著調整,削弱了私人消費意欲和企業投資信心。至於首季出入口下跌,則反映了環球經濟放慢。不過,他並未看淡香港經濟,坦言「仍有正面因素浮現」,例如首季GDP經季節性調整後增長顯著並回復正數,沒有出現技術性衰退,屬於正面因素。換言之,若撇除季節性因素,今年第一季本港經濟較去年第四季出現反彈,只是按年來說,因去年第一季經濟增長基數較高,令今年首季經濟按年增長只有0.5%。
中美貿易戰影響出口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接受本報訪問時認為,本港首季經濟按年增長只有0.5%,主要反映了中美貿易戰對外部需求的影響終於在第一季體現。他指,去年年底企業出現了提前出口的情況,惟隨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戰逐漸緩和,今年首季提前出口現象基本消退,「提前出口動力沒有了,令第一季出口下滑」。
經濟學家巫伯雄亦有類似觀點。他認為,香港首季經濟數據不佳主要是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在貿易戰不明朗因素下,香港的投資有所放緩,進出口也受到影響。此外,由於內地同時受到貿易戰影響,因此內地需求和消費亦有所減少,進而導致內地到香港的投資和消費都放緩。再加上人民幣貶值等因素,令內地來港遊客在港消費減少。
樓市下行影響財富效應
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大中華)董事總經理王良享認為,香港首季經濟數據不佳主因是內部經濟持續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讓香港市民消費趨於審慎。此外,由去年延續至今年2月的樓市下行,也影響了香港的財富效應,物業貶值影響市民消費意欲。他又指,從外圍環境來看,許多國家經濟都有所放緩,讓香港出口數據也受到影響。他預料,未來香港經濟情況會好轉,因樓價已開始反彈,加上中美貿易談判的結果即將出爐,形勢會變得明朗。
另外,從本統計季度開始,政府統計處把首次公布按季本地生產總值的時間由統計期後約1.5個月提前至約1個月。首次公布的本地生產總值稱為預先估計數字,只包括整體本地生產總值及其主要開支組成部分的實質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