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頻頻涉案 出現嚴重信用風險 銀保監接管包商銀行
2019-05-25    香港商报
 

  頻頻涉案 出現嚴重信用風險

  銀保監接管包商銀行

  【香港商報訊】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昨天聯合發布公告稱,鑒於包商銀行出現嚴重信用風險,為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銀保監決定對包商銀行實行接管,接管期限為1年。該行成為中國歷史上首家因信用風險被接管的銀行,也是繼去年安邦集團被保監會接管後的又一金融機構。有分析認為,隨?2017年供給側改革重點從實體去產能轉向金融去產能,金融領域監管趨嚴,安邦、包商銀行可能不是終點。

  建行託管 個人儲蓄本息全額保障

  公告表示,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人行、銀保監會會同有關方面組建接管組,對包商銀行實施接管。自接管開始之日起,接管組全面行使包商銀行的經營管理權,並委託中國建設銀行託管包商銀行業務。建設銀行組建託管工作組,在接管組指導下,按照託管協議開展工作。接管後,包商銀行正常經營,客戶業務照常辦理,依法保障銀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

  建設銀行(00939.HK,601939.SH)晚間公告稱,根據人行、銀保監公告該行接受接管組委託。

  對於為什麼由建設銀行實施託管,有關負責人稱,託管的目的是保障包商銀行正常經營,各項業務不受影響。建設銀行是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綜合實力強,經營管理規範,網點和客戶服務體系完善。由中國建設銀行實施託管,有利於保障包商銀行各項業務正常開展,持續運營。人行、銀保監會和存款保險基金對包商銀行個人儲蓄存款本息全額保障,個人存取自由,沒有任何變化。包商銀行個人理財各項業務不受影響,原有合同繼續執行,無需重簽。接管後,該行銀行卡照常使用,可繼續在各家銀行通存通兌,網上銀行業務照常運營,不受影響。個人存、貸、匯等各項業務照常辦理,無需個人配合做任何工作。

  資本充足率不足一成 股權大量質押

  據了解,包商銀行成立於1998年12月,前身為包頭市商業銀行,2007年9月經銀監會批准更名為包商銀行,李鎮西擔任董事長。期間,明天科技投資集團投資入股,持有包商銀行逾36%的股權。目前,包商銀行在內蒙古各市以及寧波、深圳、成都、北京共設立了18家分行、291個營業網點,員工8000多人。

  對於被接管的具體原因,界面新聞援引包商銀行內部人士說,「可參考安邦」。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最近幾年,因涉及案件及糾紛眾多,包商銀行被各地法院不斷下達法律判決書,因這些案件而被法院進行風險提示達7627次。包商銀行還因未執行法院判決,5次被法院強制執行,至今與包商銀行有關的訴訟有42起還在進行中,大部分為借款糾紛。值得注意的是,包商銀行從2016年就開始延遲披露2015年年報,之後又以各種理由拖延披露財報,至今,包商銀行都未能公布2017年年度報告和2018年各季度報告。

  近年來,包商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也呈「雙升」。截至2017年3月末,該行不良貸款餘額已上升至29.78億元,不良貸款率上升至1.70%。與此同時,其關注類貸款餘額從2016年末的45.41億元上漲至2017年3月末的68.03億元,佔貸款總額的比例從2.91%升至3.87%,高於同期內地城商行不良率1.5%的平均水平。今年3月份,裁判文書網還曾披露包商銀行兩名員工在辦理貸款中收受賄賂、違法發放貸款,造成銀行損失2億元未能收回。

  有關報道還指,包商銀行的股權也被大量質押,股權被質押給了7家機構,兩項房產早已被抵押。從可以查到的包商銀行2016年年報顯示,其總資產4300多億元,存款餘額只有1900多億元。2017年前三個季度,包商銀行淨利潤為31.95億元,年降幅為13.93%。2017年9月末,該行資本充足率為9.5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為7.38%,資本充足率逼近監管紅線。

  【链接】金融去產能正深入核心

  如是金融研究院昨天發表分析文章稱,2017年後,供給側改革已進入第二階段,重點是金融去產能。過去十幾年,金融資產規模年均增長15%以上,遠遠超過同期GDP增速。金融繁榮的後果是泡沫橫生。從金融機構數量來看,2011年到2016年間中國金融機構從3691家增長至10171家;從資產規模來看,中國5大類金融機構的總資產規模在從2010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增長24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4%。

  下一步金融去產能的重點,一是行業逐步拓展到金融機構的核心圈層,包括基金、券商等,二是形式逐步從溫和去產能升級到激進去產能。具體來說,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適用於金融去產能。

  該機構認為,過去兩年的實體去產能帶來了實體產業的集中,未來兩年的金融去產能也必將帶來金融業集中度的提升。從股權的角度看,資本會向大機構集中。從金融機構的股權層面來看,大機構併購小機構、小機構減少會成為趨勢。這幾年銀行業已經出現小型商業銀行抱團合併的現象,比如河南13家地方性銀行組建成中原銀行等,期貨業已出現兼併重組浪潮,十年內機構數量下降近30家,證券業也已湧現出申萬和宏源合併的案例,未來幾年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多。

  從業務的角度看,資源會向大機構集中,而小機構會受到嚴重的擠壓。以券商為例,近3年IPO數量激增,其中廣發、中信、海通這前三家保薦了近100個IPO項目,佔總量的五分之一;從IPO主承銷收入來看,前十大券商的市場份額2015年是47%,到2017年已經達到58%。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