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支援新農業政策可優化
2019-06-09    香港商报
 
  特區政府上月9日與廣州簽署了「菜籃子」框架協議,將與廣州共同推進「菜籃子」方案,提高大灣區農產品的質量,推動農業發展。大灣區的建設除了經濟發展,另一個重要的層面是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推進「菜籃子」方案,正是推動香港本地農業發展,提升居民生活質素的好機遇。香港簽署「菜籃子」框架協議,並不等於是坐等廣州及大灣區其他城市向香港供應優質農產品,而是應該同時推動自身的農業發展,提高農業水平。
 
  本地有機農業待發展
 
  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其他城市一樣,最初也是以農為本,到了開埠以後,才轉為以工商業為主。自上世紀80年代香港在新界地區發展新市鎮,農業生產大幅下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越來越少。時至今日,農業對香港的GDP貢獻不足0.1%,香港絕大部分的蔬菜、魚、肉、禽、蛋等「菜籃子」工程,都要依賴內地輸入。
 
  根據政府的資料,2018年本港農作物的生產總值達3.48億元,其中蔬菜及花卉約佔93%,產值為3.22億元。截至2018年,本地共有43個豬場及29個家禽農場。2018年上半年本地豬隻及家禽業(包括雞蛋)的產量總值分別為1.75億元及1.69億元。
 
  香港居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有機農業對於食品安全、環境保育及生態平衡均有好處,特區政府亦從2000年起推出有機耕作轉型計劃,吸引了一批本地農業經營者發展有機耕作農場,目前已有超過300個農場。
 
  不過,特區政府雖然鼓勵本地有機農業發展,但在政策上的支持卻十分不足,有時甚至出現阻礙有機農業發展的情況。筆者不久前與在元朗經營有機農莊的農場主鄧繼榮了解過發展有機農莊的情況。鄧先生對農業有興趣,租用元朗一幅閒置的土地,但缺乏現代的農業知識和技術支援,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從世界各地尋找優良的蔬菜、瓜果品種,試驗耕種,累積經驗,摸索發展有機農業之路。
 
  政府部門支援不足
 
  鄧先生表示,政府雖然於2016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推動新農業政策,並成立5億元的「農業持續發展」基金,但在落實的層面並不十分理想。翻查資料,上述基金,截至2018年6月底,收到28宗申請,僅有4宗獲推薦。向政府申請有關基金困難重重,首先要寫好整份農業發展的計劃報告,按鄧先生的說法是「找個博士生寫申請報告也未必能符合政府要求」。
 
  鄧先生有心發展現代農業,除了自行摸索,甚至願意無償地將農莊的一部分提供給本港的科研機構做研究,以換取技術上的支援,但中間仍然缺乏政府的協助而無力去做。
 
  不僅在技術和資金上得不到政府支援,鄧先生在發展有機農莊的過程中還感受到不同政府部門對農業政策態度不一,甚至阻礙農莊發展。其中一個例子,是地政署與漁護署對待農業發展的態度不一,漁護署支持發展新型農莊,但地政署不理會農業發展的需要,不允許農地上出現任何建築物,包括農莊裏用以種植的棚架以及必要的水、電設施。鄧先生為此感到十分疑惑,現代的農業早已不是從前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如果連必要的棚架、工具倉以及水、電等設施也不允許,那該如何發展新型農業?
 
  鄧繼榮的親身經歷反映出一個事實,香港政府在落實新農業發展政策方面,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支持發展新農業,成立基金,另一方面卻又不切實落實政策,基金申請困難,成功批出的申請極少。更令人困惑的是,除了漁護署之外,其他的政府部門對新農業發展並不積極配合,甚至成為障礙,未能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菜籃子」是關係到全港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民生工程,大灣區規劃推動發展「菜籃子」框架,對香港來說是新的發展機遇,政府有必要總結過往的經驗教訓,提升對農業經營者的支援,推動新農業發展。
 
  學研社成員  文武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李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