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江西南昌縣譜寫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篇章
2019-06-11    香港商报
 
  擎改革大旗 揚昌南雄風
 
  --江西南昌縣譜寫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篇章
 
  時代新節點,發展新篇章。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在全國百強縣南昌縣,透過一組組數據、一個個項目、一件件實事,便能感受到該縣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有一種發展,稱為「昌南速度」
 
  今年1月23日,南昌縣(小藍經開區)總投資52.2億元的44個項目集中竣工,刷新了項目建設的「昌南速度」。
 
  今年2月20日,以「大幹項目年」暨省市縣三級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為契機,南昌縣(小藍經開區)加速推進開工項目22個,總投資476.4億元,全面掀起「大幹項目年」的工作熱潮。
 
  今年5月16日,南昌縣(小藍經開區)26個現代服務業項目集中開工、開業,總投資約260億元,現代服務業和工業一道比翼齊飛……
 
  項目建設的強度,決定了發展的高度。該縣之所以能在經濟戰線走在全省縣(區)前列,關鍵一點就在於始終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理念,為經濟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新動力。2018年,該縣先後舉辦了6次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共招引項目91個,總投資1174億元,引進項目的數量和體量均創歷年新高。同時,共推進147個項目開工,為縣區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增添強勁發展動力。今年,該縣又梳理出了192個重大重點項目,並篩選了其中100個作為重點推進、重點調度項目。
 
  始終保持項目建設熱度不減,該縣經濟發展一路高歌。2018年,該縣在全國百強排名中實現「十連升」,躍居第29位。同時,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中,小藍經開區也前移5位,躍居第95位,縣與區實現「雙百強」「雙進位」。
 
  大項目、好項目為什麼如此青睞昌南大地?環境動力使然。
 
  --向改革要動力。該縣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在深化「四段並聯、容缺後補」的基礎上,大力推行「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和預約服務,審批環節壓縮40%,審批時間縮短30%,大幅提高了企業登記、項目落地和群眾辦事效率。依託澄湖e線、民情連心橋等平台,深入開展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累計為企業減負32億元。
 
  --向創新要動力。為扶持產業做大做強,該縣設立了6億元產業發展引導基金、1億元新興產業創投基金、6000萬元昌南產業和基礎發展私募基金。同時,通過「財園信貸通」、委託貸款等金融措施,有效緩解了企業融資難題,為振興實體經濟注入了金融血液。
 
  --向開放要動力。依託江南最大貨運編組站--向塘站的優勢,南昌縣全面加快對內對外開放步伐。截至目前,向塘鐵路口岸已開通4條海鐵聯運出口線路、4條國際直達班列,形成了對接「一帶一路」的雙通道格局。2018年,向塘鐵路口岸開行外貿班列325列,進出口貨物1.7萬標準箱,一個全省內陸開放「重要窗口」正在形成。
 
  有一種幸福,稱為「昌南溫度」
 
  源頭活水滾滾來,財政收入節節高。2015年,該縣財政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江西首個財政過百億元縣區從此誕生。2018年,該縣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完成128.8億元和7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9.8%,總量連續九年穩居全省第一。
 
  財力增長之後,南昌縣委、縣政府突出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積極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堅持財力優先向民生集中,政策優先向民生傾斜,不斷向群眾釋放?「昌南溫度」。
 
  脫貧攻堅,堅守民生底線。2018年,南昌縣深入實施「春季攻勢」「夏季整改」「秋冬會戰」三大行動,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成立了縣人大愛心公益協會、縣政協「三風」公益中心和縣工商聯愛心協會。大力推行光伏、資產收益和小額信貸等扶貧舉措,產業扶貧實現全覆蓋,受益貧困戶達7998戶。同時,進一步強化安居扶貧保障,2018年底,該縣943戶貧困戶危房改造全面完成。此外,該縣還在全市率先推行商業補充保險報銷「零起付線」和返貧責任險,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100%,全面築牢了健康扶貧「五道保障線」。2018年,該縣實現了所有貧困村脫貧摘帽、所有貧困戶達到脫貧退出標準的目標,為決勝率先全面小康打下了堅實基礎。
 
  聚焦關切,保障好民生熱點。2018年,該縣將新增財力的80%以上用於改善民生,投入61.6億元加大民生工程實施力度,重點推進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十大民生工程,全力辦好了醫療保障、教育體育、群眾生產生活等10個方面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60件實事。
 
  創新治理,構建和諧民生。2018年,該縣全面鋪開「零點巡查行動」,大力推進「雪亮工程」建設,新增天網探頭1000個,實現主城區、集鎮街道等「十個全覆蓋」。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成功偵破蔣巷鎮「128」和「918天津天獅」涉黑涉惡案件,得到了中央政法委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嚴厲打擊「盜搶騙」「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警情數、發案數實現「雙下降」。創新民情連心橋網上辦理模式,收集群眾訴求2600餘個,辦結率96.5%。在全省公眾安全感測評排名中,該縣前移10位,創歷史最好成績。
 
  文化惠民,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民生領域,該縣十分重視文化惠民工作。2019年4月,南昌採茶戲歐洲巡演先後在捷克、德國和荷蘭三地舉辦,該縣文化建設成果第一次走出國門。同時,開辦了首期採茶戲中專班,舉辦了「昌南味道」評選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啟動了岡上吳氏家廟、武陽原本堂等歷史文化保護工程,首次單獨建館參加深圳文博會,成功舉辦上海大世界南昌縣文化體驗周活動,昌南文化品牌進一步唱響。
 
  有一種建設,稱為「昌南深度」
 
  路網通達、高樓聳立、環境整潔、城綠共融……走進南昌縣,目之所及,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近年來,南昌縣大手筆的投入與建設、創新性的管理與服務,帶來了縣城的新生。
 
  建管項目「百餘個」,助推城鄉面貌大變樣。2018年,該縣投入340餘億元,實施推進了130個基礎設施和公建配套項目建設,助推城鄉面貌呈現出「一天一個樣、每天不一樣」的發展變化。
 
  規劃修編,拉開了發展框架。該縣大力推動縣城總規修編和小城鎮總體規劃修編,高標準編制了沿江片區城市設計方案,中心城區城鎮開發邊界擴大到100平方公里,穩步實施海綿城市、綜合管廊等專項規劃,徵收房屋面積超200萬平方米,城市發展框架迅速拉開。
 
  城市修補,提升了品位形象。105國道、昌東大道南延等主幹道全面通車,37條道路「白改黑」、12條道路「綠改彩」、8條道路「暗改亮」、5條道路「面改美」以及蓮墾社區「舊改新」、10個集貿市場新建改建和3條道路城市「家具」更新等工程基本完工,澄湖西路南延、農科路西延等「斷頭路」順利打通,縣醫院改擴建、蓮塘老市場升級改造、蓮六中整體搬遷等一批「老大難」問題破冰推進,11個鄉鎮集鎮改造、910個新農村村點、19個小康示範村、14個精品示範點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同時,在全省率先啟動廁所、煙頭、垃圾分類「三大革命」,在全市率先全面鋪開綠色殯葬改革,群眾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生態修復,彰顯了特色魅力。圍繞「一江帶三河、四湖通多渠」的水系布局,編制完成了總面積267.7平方公里的象湖地區水系活化綜合整治規劃,強力推進了總投資44.9億元的贛江昌南外灘公園、雄溪河綜合整治、蓮塘河生態綜合治理、昌南新城明渠治理等四大水生態治理修復工程和總投資3.25億元的小藍金湖、玉湖、雁沙湖等「三湖」公園建設,縣級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水韻昌南」的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顯。
 
  城鎮變美了,鄉間也韻味十足。因此,該縣先後摘得國家衛生縣城和全國文明縣城兩塊金字招牌。
 
  大事記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西省軍管會在南昌市「江西大旅社」宣布成立中共南昌縣委、南昌縣人民政府,歸南昌專區管轄,全縣下設6個區。
 
  ■1949年11月8日,南昌縣召開全縣首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1953年1月29日,南昌縣召開全縣首屆第一次工商業代表會議,會上宣布成立「南昌縣工商業聯合會」。
 
  ■1954年4月7日至12日,南昌縣首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在蓮塘召開。
 
  ■1955年8月23日,中國共產黨南昌縣首次黨員代表會議召開。
 
  ■1958年8月23日,南昌縣從南昌專區(當時已改為宜春專區)劃歸南昌市管轄。
 
  ■1993年11月20日,南昌縣財政收入提前40天實現過億元的目標,達到1.0068億元,成為南昌市首個財政過億元縣。
 
  ■2002年2月18日,小藍工業園正式掛牌成立,南昌縣由此邁開了從農業大縣到工業強縣的歷史發展步伐。
 
  ■2004年7月8日,小藍工業園被江西省經濟貿易委員會認定為省級工業園區。
 
  ■2012年8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南昌小藍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並更名為南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5年,南昌縣完成財政總收入100.1億元,江西省由此誕生首個財政過百億縣。之後,該縣以每年縮短一個月的成績刷新?衝刺「百億元」的速度。
 
  ■2017年7月14日,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命名2014-2016周期國家衛生縣城(鄉鎮)的決定》,南昌縣縣城榜上有名,被正式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
 
  ■2017年11月14日,中國文明網發布《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南昌縣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成為全省首個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的縣級城市。
 
  ■2019年5月16日,南昌縣(小藍經開區)26個現代服務業項目集中開工、開業,總投資約260億元。由此,南昌縣掀起了全面衝刺現代服務業的熱潮。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李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