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人行出手為券商「紓困」 短融餘額上限獲提升
2019-06-25    香港商报
 

  內地眾多券商近幾日密集發布內容趨同的公告,稱收到中國人民銀行通知提高短期融資證券餘額上限。受訪專家認為,本次提高短融餘額上限,是監管部門有意通過寬鬆信用等方式來提供流動性支持,讓頭部券商將承擔發揮整體流動性管理的重要角色,來緩解市場的擔憂情緒,並防止風險的傳遞。

  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緩解市場擔憂情緒

  繼上周廣發證券、國泰君安證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華泰證券等頭部券商先後發布短期融資證券餘額上限公告之後,昨日,中信建投、中國銀河和招商證券亦發布類似公告,短融證券餘額上限分別調整為209億元人民幣、368億元、316億元。

  上述公布提到的短期融資券,是指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和交易並約定在一年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提高券商短期融資券餘額上限,即允許券商更多的通過銀行間市場進行融資,更多地利用短期融資工具補充資金,繼而再向其他非銀機構傳遞流動性。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包商銀行事件之後,市場流動性一度比較緊張,因此人行採取了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對此進行緩解,其中就包括最近提高券商短融餘額的上限。「目前市場的流動緊張,主要體現在中小銀行和信託、券商等非銀金融機構上,券商密集發布公告,是在向市場釋放一種人行採取積極措施緩解市場流動性緊張的信號。」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短期融資券是券商資金的重要來源,但其額度受到人行管理。本次提高短融餘額上限,是對上周人行與證監會聯合會議要求的實踐,而最根本的原因則是要應對風險性事件帶來的信用收縮和信用分層,並希望通過大型券商去協調大小銀行、非銀等不同市場上各金融機構之間的互信和聯通,破除流動性的結構性壁壘。

  發揮流動性管理角色

  據內地媒體此前報道,為解決近期市場出現的流動性困局,人行在6月18日召集大行和頭部券商召開會議,探討債券市場流動性風險等問題,安撫市場情緒。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人行提供給大行等銀行機構的流動性因風險偏好下降等因素而難以傳導到非銀機構,而債券市場風險事件不斷爆發,造成企業信用債評級下降,導致融資困難,非銀機構流動性陷入困局之中。為解決這一難題,並防止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向實體經濟傳導,監管部門有意通過寬鬆信用等方式來提供流動性支持,而給予優質券商短期融資券最高限額上調,讓頭部券商將承擔發揮整體流動性管理的重要角色。

  「因為市場流動性往往由一種心態決定,當市場陷入恐慌的話,大家就不願意往外借錢。所以,如果消除這種恐慌心態,流動性就可能回歸常態。」郭田勇說,人行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種措施,打消市場的恐慌心理,預計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流動性風險可控

  據Wind統計,截至6月23日,券商已經發行、至21日為止還在存續期內的短期融資券餘額總額為879億。其中,國信證券在存續內債券餘額最高,達120億元;申萬宏源和中信建投存續期內短期融資券均為90億元;中信證券為80億元。

  實際上,人行此前已通過定向降準、常備借貸便利(SLF)和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政策工具向市場提供流動性。郭田勇指出,人行手裏的貨幣政策工具仍有很多,但在緩解流動性風險這個過程中,關鍵應該在宏觀審慎管理的基礎上,對一些有問題的金融機構進行公開透明的處置,來減少一些市場微觀主體不必要的擔心。

  申萬宏源非銀團隊表示,人行向頭部券商提供流動性支持,進而傳導至中小非銀機構,避免系統性風險發生。短期內非銀機構很難直接從銀行獲得流動性,為了防止風險傳遞,由央行向頭部券商釋放流動性,進而在非銀機構內部緩釋風險是最合適的方式,但頭部券商也不會無原則的幫助,風險可控。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