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銀香港鄂志寰:香港創科騰飛的訣竅
2019-07-28    香港商报
 

  內地實力持續提升,香港需要跟隨時代變遷。中銀香港(2388)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認為,讓香港經濟再度騰飛的訣竅之一,在於港府能否提升用於科創佔其整體開支的比例,向其他大灣區城市看齊,「倘若香港把創科和知識產權結合起來,香港創科便可如『插上翅膀』般快速騰飛」。香港商報記者鄺偉軒

  「香港產業單一,當中服務業佔整體GDP的比例高達97%至98%。若要發展新產業,可透過發展創新科技,並且利用香港既有的知識產權觀念,將兩者結合起來。」鄂志寰不諱言,深圳是科技企業的集中地,優勢早已形成,香港倘若要在創科領域追上深圳,有一定困難。

  須加大創科投入

  港府近年大力提倡發展創科,但用於創科方面的開支比例,遠較環球其他灣區城市為低。鄂志寰說:「2017至2018財政年度,香港政府用於研發的開支,只佔整體開支的1.93%;舊金山的比例高達6.1%(包括私人機構),至於其他灣區,平均也達到2.7%。長遠而言,香港政府應逐步提升創科和研發開支的比例,至高於環球灣區的平均水平,即2.7%。」

  鄂志寰認為,香港在發展創科方面,應向舊金山灣區學習,「舊金山以發展創科為主,數家全球著名大學也在區內,造就當地培養大量科研人才,鞏固了該區在創科方面的優勢」。

  今年初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為區內各城市作出精細分工。綱要提到,要把香港定位為國際金融和人民幣離岸中心,同時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並建設成為亞太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金融中心地位無虞

  鄂志寰表示,雖然香港在專業服務領域有優勢,但礙於香港只是彈丸之地。綱要公布後,香港的專業服務便可深入粵港澳大灣區這片腹地,獲得更大發揮空間。

  綱要重申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同時賦予區內其他城市發展金融業,包括支持澳門建立以人民幣結算的證券市場。鄰近地區發展金融業,會否威脅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鄂志寰相信,短期而言,鄰近地區尚未能取代香港。

  「論市場深度,香港是從事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好地方。香港當刻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既要打好『金融牌』,發揮好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更要做好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地位,與內地進行雙向資產配置,促進跨境資金往來。」她認為,在大灣區實現「互聯互通」,除了提升效率,也可提升區內實體經濟表現。

  以「封閉管道」做好理財通

  鄂志寰續指,透過「理財通」、跨境資本流動,應採取類似「滬港通」和「深港通」方式進行。她說:「『滬港通』和『深港通』的最大特點在於採用『封閉管道』,一方面確保資金不會衝出現行資本管理架構,另一方面也可滿足跨境資金流動的需求,為現有的資本管理機制帶來改變。」鄂志寰建議,「理財通」可先以「封閉管道」的方式實施,待粵港澳大灣區慢慢成熟時,再放寬資金流動的限制。

  鄂志寰強調,在實施「理財通」的同時,也要小心操作,確保不會衝擊金融市場的穩定,「(內地與香港)要相互協調,相互推動,共同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讓香港建立成熟的風險定價(riskpricing)機制,協助內地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對沖風險」。

  放寬限制實現制度創新

  中央銳意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當中如何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地區」的差別理順,是成功的關鍵。中銀香港(2388)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認為,要在區內實現制度和監管創新,而在區內施加的限制,也應較其他自貿區為低。

  鄂志寰說,粵、港、澳的機構在合規、客戶要求、管理和監控方面,不僅有不同做法,「甚至每一個城市之間的監管方式也不一致」,故此香港企業進入粵港澳大灣區時,要適應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不可以將香港的一套,直接搬至其他地區。

  不照搬香港一套

  對於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施加的限制,鄂志寰認為,也應較其他自貿區低一些:「比如說在銀行開戶方面,會否可以容易一些?對客戶信息的管理和規定方面,也可否寬鬆一點?這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另外,對於當下的中美貿易戰,鄂志寰認為,這的確對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構成很大挑戰,而香港作為區內最大型的國際城市,也容易受外圍影響而波動,故未來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過程中,應把中美貿易戰列入考慮的課題。

  廣納人才成就大灣區美夢

  坊間不斷把粵港澳大灣區與全球其他灣區相提並論。那麼,粵港澳大灣區若要傲視全球,大家應如何自處,才能成就這個美夢?

  雖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於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形成以創新為主的經濟體系,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實力,與標榜創新科技的舊金山灣區相距甚遠。

  仿效舊金山建民族熔爐

  數據顯示,雖然粵港澳大灣區不論人口及名義GDP較舊金山灣區為多,但人均GDP卻遠遠落後。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只有21742美元,但遠較舊金山灣區的102230美元、紐約都會區的82050美元和東京灣區的40360美元為低(詳見附表)。

  為何出現這種現象?首先,粵港澳大灣區雖然擁有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但鄰近的深圳、廣州、東莞、珠海和中山等地,及至2000年代晉身「世界工廠」後才正式騰飛。相反,舊金山灣區早於19世紀的「淘金熱」已經冒起;大東京區則於上世紀50年代,乘二次大戰後的經濟復蘇壯大。今天,若果大家認為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已經成熟,那粵港澳大灣區可謂仍處於「嬰兒期」!

  粵港澳大灣區若要騰飛,能夠與其他灣區相提並論,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如吸引人才方面。舊金山也許是一個好例子。當地不僅擁有矽谷這個首屈一指的創科中心,也是民族大熔爐,成功吸納大量優秀的海外人才。當地除了以白人為主導外,也有亞裔、非裔、西班牙裔和太平洋島民,其中華人在當地的影響更與日俱增。

  吸海外專才握致勝鑰匙

  據中國科學院去年12月的報告顯示,在中國高新科技園區工作的人中,只有1%在國外出生;而矽谷38%的人口是從海外引入。另一方面,矽谷去年獲得了14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相反內地高新科技區的風險投資金額卻只有55億美元,僅及矽谷的39%。

  參考太平洋彼岸的經驗,粵港澳大灣區若要成功晉身一流灣區,既要善用香港,促進更多與創新科技相關的早期私募投資活動,還要誘使來自不同族裔的海外專才前來,才能緊握致勝的鑰匙。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