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特稿】玉溪杞麓湖畔種下近4萬畝玉米
2019-07-31    香港商报
 

  「經過3年的示範推廣,2018年,通海玉米種植面積達到3.8萬畝,主要分布在河西、高大、四街等鄉(鎮)。」在通海縣河西鎮代文村,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溥發高向前來察看杞麓湖保護治理提案落實情況的部分市政協委員介紹。

  通海縣國土面積721平方公里,農民人均耕地不足七分,而壩區人均耕地普遍只有兩三分。多年來,勤勞的通海農民以精細功夫種植蔬菜,依靠極為有限的耕地,普遍都過上了富足的日子。

  通海縣蔬菜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30萬畝左右,產值超過20億元。多年來,種植蔬菜已成為通海農民生產的常態。當地為何要推廣玉米種植?眾多農戶為何願意放下已輕車熟路的蔬菜改種玉米呢?

  在通海,蔬菜種植帶來了農戶家庭收入的增加,同時也因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加劇了農業面源污染。來自通海縣農業農村局的資料顯示,按照慣常的用量,當地農戶每種植1畝蔬菜,每年約使用農藥1000毫升、化肥145公斤。近年來,隨?通海縣環保力度的加大,杞麓湖水質有所好轉,脫離了劣Ⅴ類湖泊名單,讓社會各界對杞麓湖治理和保護有了進一步的期待。繼續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成為通海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的路。

  發展鮮食玉米,成為農業部門試驗示範的首選。2015年,通海農科人員開始在河西鎮試種甜脆玉米,農戶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據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飛運介紹,通海縣鮮食玉米從試種成功到推廣種植3.8萬畝,只用了3年時間。

  溥發高告訴記者,2018年,年產鮮食玉米48000噸,產值超過1.5億元。今年,預計種植面積將達到4.6萬畝,這些玉米大多種植在杞麓湖周邊的壩區。

  讓溥發高感到欣喜的是,鮮食玉米種植帶來了四大利好。

  一是改變了通海壩區蔬菜一統天下的種植格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邁出了新步伐,有了明確的方向。

  二是有效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每畝鮮食玉米全年施用農藥400毫升、化肥110公斤,比蔬菜少用農藥600毫升、化肥35公斤,按今年4.6萬畝鮮食玉米計算,減少農藥施用量27.6噸,減少化肥施用量1610噸,有利於杞麓湖保護。

  三是有利於耕地保護。多年來,因為年復一年高強度種植蔬菜(每年四到五茬),導致通海耕地地力下降、土壤板結現象越來越突出,蔬菜連作障礙成為困擾當地農民和農科人員的問題。種植鮮食玉米,每年只種兩茬。而且,每當收獲結束,多數農戶把秸稈稍加分割後還田,可作為底肥使用。玉米秸稈含有豐富的氮、磷、鉀、鈣、鎂等多種營養元素和有機質。青秸稈還田後會很快腐化,轉化成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從而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四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鮮食玉米種植技術簡單,用工量少,讓因蔬菜種植技術不高或家庭勞動力不足的農戶也有了增加收入的新渠道。

  邢定生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