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篆刻師留守圖章街半世紀 千金一刻
2019-08-12    香港商报
 

   手雕圖章是昔日簽署工具,遠至皇帝專用的玉璽,近至公公婆婆拿?印章及存摺到銀行提款,都用圖章來確認身份。隨?人類的生活科技化,莫說是圖章,就連筆墨簽名也逐漸被密碼,或指紋、瞳孔等生物特徵取代。手雕圖章遭時代淘汰,但仍有手藝人堅持創作,將印章改以曲高和寡的藝術形式存在。留守上環文華里丁方印章店近半世紀的篆刻師傅周啟健,日復日鑽研鳥蟲文篆刻,哪怕光顧的人不多,也不肯將價就貨,他不想淪為普通工匠,尋求的是一種藝術突破。

     午後的上環,熙攘嘈雜,在眾多商廈高樓之間,有一條窄巷文華里,這條俗稱「圖章街」的小巷,是上世紀香港圖章文化的代表地,巷內兩列由鐵皮屋組成的排檔,昔日不少都是圖章店,現今卻只餘下寥寥可數的幾檔,周啟健的「二經堂」是其一。

  「二經堂」面積不夠20平方呎,僅夠一人容身,店面玻璃飾櫃中裝滿了未經雕刻的圖章,年過花甲的周師傅便在內裏埋首工作。時光荏苒近半世紀,一把篆刻印刀、一塊石章、一個印床,憑這些簡單的工具,他在方寸之間化形萬千,將原本平平無奇的石頭,賦予藝術美感。周師傅思路清晰,十分健談,對研習已久的刻章技術更如數家珍。

  自學成才當篆刻師

  周師傅17歲起在這條街做印刷學徒。雖不是正統學雕刻出身,卻憑?自學成為篆刻師傅。他的篆刻別具飄逸的書法筆意,亦有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這都跟他多次提到的「力道感」大有關係,也源自他「一刀過」的功力——一刀刻下去就是一筆,若是經過修改就會減弱其力道感,這一功力非長年累月的練習不可得。

  至於為何鍾情於鳥蟲篆,這也有一段古。周師傅說,曾有內地篆刻師傅批評文華里「有技術但無藝術」﹐他因此發誓要令這條街「有技術、有藝術」。正好有客人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見到一個鳥蟲文的印章十分特別,就提議他鑽研一番。鳥蟲篆是一種古老的字體,有近三千年歷史,盛行於戰國時代。其特點為在篆書上加鳥首、鳥羽、鳥爪與蟲形以美化,成為生動活潑、變化奇特的藝術字體。因線條幼如絲,形態生動,如果入印只有靠人手才可雕出,當時香港幾乎無人會這一技術,周師傅決心自學,搜集各種字典,認真揣摩每個字的形態。

  潛心鑽研三千年前鳥蟲篆

  一本厚重的《鳥蟲篆大鑑》,如今還擺放在周師傅案頭,這是他鑽研的第一本鳥蟲篆圖書。《鳥蟲篆大鑑》由不同篆刻家的刻章集合而成,有時一個字就有幾十種不同的形態,須對篆書有足夠了解才看得懂。外行如記者,翻了幾頁如讀天書。周師傅稱他當時「看了50頁已經頭暈,因為要認真檢查字有否錯誤,就算是以前的書也會有錯。」但到如今,他對書中內容已經滾瓜爛熟,周師傅說,第一次刻鳥蟲文,花了三個月。先拼湊部首,再加入鳥蟲形態及排版,使字與圖的搭配和諧統一,刻得多了,便自成一派。內地的鳥蟲篆大師作品多為「書法入印」風格,線條較粗,周師傅則採用纖細的線條,難度極高。周師傅對古字體不斷鑽研,更曾埋首九疊文、懸針篆等藝術書體。如今他的案頭常放?十多本常用字典。

  不做普通工匠

  好的印章和書畫搭配在一起,可起畫龍點睛之效。周師傅的客人多來自書畫界,也有少數是為做紀念品。鳥蟲文留下來的不多,如何使文字有美感及藝術感,同時不失字的形態筆畫,讓人認得出?周師傅會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改良,使文字形態生動而富神髓。

  一方印章石是否美觀,文字布局也重要。每一次設計,周師傅都要悉心揣摩、反覆推敲,合理地組合排布。他對刻章的品質有要求,不滿意的作品絕不交貨。「篆刻很易上手,但要做得好就很難。我一天坐八個小時,雕一個章至少要一個半小時,做出來的成品也不一定好,重新再做是常有的事。」為使技術有所突破,這幾十年間,周師傅前往各處交流、博採眾長。他認為「刻章要有內涵,常看常新。一定要看得多,才有突破。為工作而工作和為興趣而工作是不同的,我不願只做一個普通工匠,所以我一直在學習。」1996年,他前往福州拜訪著名篆刻大師周哲文,老先生看完他的作品,給出了「返璞歸真,萬變不離其宗」的高度評價。如今他刻的鳥蟲篆越趨純熟,美感和立體感更重,他稱為「第二代鳥蟲文」。

  90年代初,周師傅憑?鳥蟲篆揚名日本,圖章街一度成為日本遊客必到的文化景點,在最興旺的時候,還未開檔就有遊客等待。師傅有一本《鳥虫書印鑑見本》,記錄?他刻過的鳥蟲篆名字圖章。記者看到,其中還是日本名字居多。周師傅說,「日本人對手藝人很尊重,和香港完全不同,港人認為藝術不值錢。」言語中充滿痛惜。關於刻章的收費,周師傅表示曾有過思想鬥爭,最後仍只收取合理價錢,是希望平民百姓也可欣賞好的藝術。

  如何拯救傳統手工藝

  與周師傅聊天兩個小時,只有一兩名遊客前來光顧,生意不復當年。受到科技衝擊,以往需要用到圖章的公函等,現今都改用原子印,街上不少店舖都順應時代改用電腦雕刻,周師傅卻依舊執?於手工之美。「電腦刻章,一般人或覺得很漂亮、工整,但那些字很死板,線條太過直接,反而失去了生命力,例如田字,中間的十字將空間均勻分割,毫無美感。」

  此外,這一行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加速行業的衰落。有些雕章師傅心術不正,缺乏職業操守,以價格而不是以技術取勝,客人給50港元就可以做一個章;有些對專業毫無認識,刻字出現部首錯誤,甚至將斷線稱為缺憾美,拉低文華里的水準,導致幫襯的顧客大幅減少。對於「文華里交行貨」的評價,周師傅很痛心,他認為同行的做法是「殺雞取卵」。「刻一個章需要查字典、設計,再雕刻,這些都需要時間,當時間與回報不成正比,我怎麼生存?」

  他不怕藝術遇冷,因為總有人識貨,只怕技藝失傳,辜負半生心血,因此也收過不少徒弟和學生﹐他笑稱「無收錢的就是徒弟,有收錢的就是學生。」1997年前他收的徒弟,多是為了移民後有一技傍身的女士、太太,如今已少有人拜師,有些社福界組織邀請他去工作坊教授學生,周師傅也傾囊相授。「只要有人想學,我就願意教。現在我這個『傻佬』不是為了錢去推廣,而是以自己多年的經驗和心得,希望多些人傳承這項手藝。」言語中充滿老一輩手藝人的豪氣,末了還加一句「如果你們公司要搞篆刻班,我一定全力支持!」

  記者:羅璇    攝影:Jeffrey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