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专家之言:非遺保護 須政策配合
2019-08-12    香港商报
 

   圖章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同時也屬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和弘揚。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教授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非遺保護是個複雜問題,一方面傳統手工藝人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另一方面政府應多做非遺保護的工作,文化界、傳媒界也要適時傳播保護非遺的理念。今年3月,康文署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香港非遺傳承人和相關團體可申請資助舉辦大型項目,資助金額不少於25萬港元,算是一項保護非遺的德政。

  談到傳統手工藝的消失,鄭教授指出這一問題不止存在於圖章,幾乎所有手工藝在現代社會都受到新商業模式的威脅,情況在全世界亦很普遍。「時代的變化,我們阻止不了,在21世紀,有些東西會慢慢消失,可是總有人繼承傳統。」除了政府支持,亦有不少商家使用創新手法保護及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地短視頻App「抖音」早前推出「非遺合夥人」計劃,尋找50名「非遺合夥人」,在一年裏幫助10名傳承人通過該平台實現百萬收入或是百萬粉絲。

  鄭教授表示,宣傳總是好的,可是這卻存在一些問題:「商業平台選擇非遺大師的標準是否社會公認?有些網絡平台為了點擊率而製造網紅,容易成為曇花一現的現象。手工藝需要的是持續不斷地傳承,要傳承就需要有接班人。宣傳不是壞事,但真正重要的是政策,和社會的保護。」

  香港的非遺項目比較多元化,涉及宗族、宗教,如黃大仙祠、車公廟等建築,在香港都保存得很完善,香港人過節時的習俗吃盆菜,便是宗族祭祀的方法,已經列入非遺名錄。「非遺的保護和動物的保護相似,很多物種都已經瀕危了,老虎一點也不可愛,但還是要保護。人類的文化應該是多元的,非遺要做的其實是保護多元文化。社會和經濟發展快速,很多東西在我們眼前、在這一代消失了,長遠看後果是很嚴重的。」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