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警惕炒鞋成下個雷區
2019-09-02    香港商报
 

  最近,網傳的炒鞋暴富神話很多,刺激了鞋友還有更多網友的神經。

  比如,一名20歲的大學生,靠炒鞋月入4萬,賺足了學費、生活費,實現經濟獨立。又有一名年輕小夥,父親贈予其100萬元買樓首付,然而他竟然把所有錢全都買了鞋,這可把老父氣炸了。一年過去了,轉手賣出去,已然變成500萬元,小夥直接全款買房。

  而洋人玩得更嗨,日前,最貴的球鞋Air Yeezy 2以1700萬美元的價格在網上成交,號稱「世界鞋王」。放在北京,三環內可以全款買十幾套房子了。

  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炒的,這次輪到鞋了。這股炒鞋之風,也早已刮到了內地。一雙鞋動輒就是萬元、十萬、百萬,這說明球鞋居然已經奢侈品化,一般看來,也只是難以保值的消耗品,貧窮限制了想象力。只要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似乎倒也可以理解。然而,難以理解的是,「炒鞋」居然已經產業化了,是歷史的創新,還是未來的創傷?

  「小白」族易出事

  炒鞋的風口之下,一批大大小小的炒鞋平台應運而生,有的APP居然號稱「球鞋交易所」,有點還編制了各種炒鞋指數。內地有哪些炒鞋的平台是合法的?有哪些是不合法的黑APP?不知道;即便是所謂合法的交易平台,有沒有監管?是誰在監管?又是怎樣監管的?不知道。也就是說,作為新生事物的炒鞋電子平台,仍是監管的肓區或者弱區。

  據相關報道,炒鞋友在一些球鞋交易APP上,還可以變相獲得金融機構的槓桿資金支持,這是幣圈APP所不具備的功能性。根據毒APP、Nice APP提供的信息顯示,有金融消費機構可以為購鞋用戶提供分期付款服務。野蠻生長的線上交易體系,使得鞋已經不是那個鞋了,可以說,潮鞋已經具備了期貨和股票的特質,加槓桿炒鞋被普及。

  那麼,因為新生的監管肓區,疊加古老的金融槓桿風險,讓炒鞋,或將成為繼P2P之後,下一個金融風險的「雷區」。

  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現在內地炒鞋的主力,是一批00後。受潮流文化的影響,年輕人成為鞋民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初出茅廬,或者未出茅廬的00後,從未經受過市場的洗禮,識別風險的能力極低。通俗地說,「小白」族很容易出事,如果引發連鎖反應,官方不得不提防。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投機泡沫,是17世紀初荷蘭的「鬱金香泡沫」,一支鬱金香可以買到一幢別墅。然而,人類歷史上,還沒有投機泡沫從來不破的記錄。因而,小眾的球鞋文化、持續的炒作,而成為大眾的金融風險,也是概率很高的事情。監管必須及時跟上,相隔不遠的P2P爆雷就是最好的標本。

  文 | 路人甲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