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大西北正在變暖變濕
2019-09-20    香港商报
 

大西北正在變暖變濕

【香港商報訊】寒冷、乾旱是中國西北留給人們的普遍印象。但近年的科學研究表明,由於全球變暖驅動水循環加劇,中國西北正出現變暖變濕的新趨勢。這些趨勢一方面對該地區農業種植及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導致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增加。氣候變化為西北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降雨增多 加速增綠

中科院等機構最新研究顯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區尤為顯著,如新疆大部、祁連山區、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徑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現象,也在西北大部分地區出現。近年來,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綠、減少了農作物生長季旱情。有關數據顯示,近20年來,祁連山區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呈波動上升,2018年達到最大。2018年指標升高面積佔祁連山區總面積的39.8%。

實際上,科學家早已開始關注西北氣候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就敏銳地關注到西北降雨量增多的情況。他後來提出西北氣候可能正由「暖乾」向「暖濕」轉型的推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一匯表示:「此後30年的情況證實了這一推斷。我們運用全球氣候模式,預測這一趨勢將持續到21世紀中葉。」

陝甘寧青等省份的氣象部門監測到,1961年以來西北呈升溫趨勢,大部分地區降水增多,2000年後暖濕化更為顯著。以甘肅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溫0.29攝氏度。降水東西有異,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肅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攝氏度,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27.7%。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徑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現象,也在西北大部分地區出現。

全球變暖或為主因

自施雅風提出推斷後,專家學者就開展了大量研究,試圖解釋為何西北會出現氣候變化。中科院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全球變暖驅動水循環加劇,可能是西北氣候暖濕化的根本原因。

丁一匯分析認為,對西北而言,水汽主要來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隨?北極變暖,來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氣流作用下,3個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輸送加強,西北降水增多。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強介紹,西北地區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更敏感,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更顯著。如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10年升溫0.45攝氏度,明顯高於全國和全球平均水平。

氣候的暖濕使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適種區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甘肅省降水量為近60年第二,全年水熱匹配好,農作物主要生長季旱情為歷年最輕。2018年甘肅省植被覆蓋度為近18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積減少,沙漠邊緣外擴速度減緩,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宗省認為,從短期看,抓住有利機會適當增加農業種植規模,對地方經濟發展有積極意義。但不可否認,氣候變化是「雙刃劍」。隨?氣候變暖,暴雨山洪增多,且分散性、突發性顯著,造成的災害嚴重。近年來,西北出現「旱澇並存並增」的新情況。2018年以來,黃河上游連續經歷兩個豐水年,多個水電站防汛形勢嚴峻,個別水電站洩洪數月之久。

李宗省說,氣候變化為西北帶來新機遇,但西北乾旱的本地環境不會改變,應協調好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關係,盡可能滿足生態用水需求,以應對新挑戰。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肖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