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非遺傳承人教授慈善武術班
2019-09-22    香港商报
 

非遺傳承人教授慈善武術班

「止戈為武」,學習武術除弘揚中國傳統,還要學習武德,尊師重道的精神。8月31日在將軍澳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舉辦了一場小八極拳研習班,主題為「以武會友,以武行善」,由大聖劈掛門李飛標師傅負責教授,主辦機構為李飛標國術體育會,學費所得將全部捐作仁濟醫院籌募善款之用,將武術與慈善結合。李師傅表示,今年已經是第三年為仁濟醫院籌款,2017年籌得6萬元,2018年籌得8.6萬元。至於今年金額至現階段達3.8萬元,見報今天(22日)該會將在荃景圍體育館主辦慈善武術大匯演。

香港商報特約記者 劉楚婷

李飛標師傅傳授小八極拳

負責教授小八極拳研習班的李飛標師傅來頭不小,他自幼受到父親李權的薰陶,對武術培養興趣,19歲時正式拜大聖劈掛門陳秀中掌門為師,1987年奉師命設館授徒,創設李飛標國術體育會;現年63歲的李飛標,習武已經有50多年。大聖劈掛門2014年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內,他現為該門派其中一位傳承人。但他謙虛地表示,除了他之外,尚有好多師兄弟,只是他們未必去教功夫。李飛標現時是全職教授武術。今次來參加的學員共30位,全部都學過基礎武術,有些本身更是師傅。「我覺得應該放開門派的枷鎖。學功夫原則上不要太拘泥、執,學多些不同的門派,各取所長。現時本港學習武術的人數不多。全盛時期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配合講求真功夫的港產電影,推廣國術。」

參加者之中不乏已有豐富習武經驗的人。其中一位參加者陳劍鋒表示,本身學習蛇鶴詠春七傳及陳式太極拳近10年。有趣的是,蛇鶴詠春及陳式太極拳亦已被列入香港非遺清單。他也教授詠春及太極拳。「個人熱愛傳統武術,好敬重李師傅舉辦此類慈善活動,推廣武術很有意義。傳統武術比較離地,不容易走進普羅大眾。年輕一代對習武的興趣不大,覺得要學習好長時間,自己作為武術界一分子,亦感覺到傳承是一個好大問題。」

大聖劈掛門列入非遺清單

另一位參加者張文麗表示,曾學習詠春兩個月,但亦想通過親身體會認識其他的武術。她是中大藝術系2年級研究生,修讀中國藝術史。武術成為非遺,對於推廣會很有幫助,因為可以吸引到更多外國人學習不為人知的國術。例如詠春、大聖劈掛的設計,特別適合南方人學習,師傅會用粵語教學,容易吸收。

李師傅表示,大聖劈掛門成為非遺項目其實是無心插柳,他說過往對非遺的認知不多,偶然閱報時知道,但未知武術都可以。前後做了5次訪問,提交資料,由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的教授評審,最後正式入圍。早前,他再補充資料及相片,期望大聖劈掛門可以晉級列入「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

「任何中國拳術都與自衛拉上關係,今時今日學武術不是用來打架,只是想鍛煉身體,陶冶性情。八極拳的功夫本來在農村,流傳不算廣泛,令人認識的是,清末皇帝溥儀、毛澤東、蔣介石的保鑣都是學習八極拳。學習大聖劈掛拳通常會學習少少八極拳,互相補足。」

強調學習功夫須重視武德

「文有太極,武有八極」,原來學過太極拳已經有拳術的基礎,學習招式基本上可以容易吸收。李師傅補充,學習功夫,如果不學習武德,對社會的影響會很大。學習武打技術,通街為非作歹,傷天害理,不可接受。

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會會長陸永盛表示,文化傳承一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眼見許多傳統文化面對失傳或缺乏繼承,的確很可惜。2014年6月本港正式公布第一份香港非遺清單,涵蓋480個項目,大聖劈掛門已入選。此5年來,香港先後3次向國家文化部申報,成功將香港本地的10個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2017年8月公布20項非遺列入「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如粵劇就是世界級非遺,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就屬於國家級非遺。至今仍未有第二份香港非遺清單。

大聖劈掛門本來是北方的拳種,上世紀30年代流傳到香港。此門派在內地已不存在,反而扎根在香港,成為本土武術門派,至今已經有90年的歷史。為加強推廣,今年5月已經向香港非遺辦事處申請社區主導項目的資助。因應時代需要,構思中希望可以做到線上線下結合,資助拍攝視頻及在社交媒體做推廣。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肖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