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70年砥礪奮進——中原更出彩 河南譜華章
2019-09-30    香港商报
 

  得中原者得天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着河南的發展。

  2014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河南考察,提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不僅着重就河南鄉村振興提出了要求,還就河南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寄予了厚望。

  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河南考察調研,就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文化繁榮興盛、開展好主題教育提出明確要求,殷切希望河南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

  埋頭苦幹,奮勇爭先,開放發展,待譜新篇。特別是進入新世紀,邁進新時代,愈開放,愈精彩,開放是新時代河南最亮的底色。直衝雲霄的飛機轟鳴呼應着清脆悠遠的絲路駝鈴,「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樞紐氣象輝映着「萬國咸通、八荒爭湊」的東京夢華,河南從全球化的旁觀者變成國際分工體系的參與者,正由對外開放的跟跑者變成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先行者,樹起世人矚目的新形象。記者:郭軍勝 郭一

  融聚天下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河南走過的路,是新中國光輝歷程的縮影。

  歷史上的河南是出過重彩的,也是開放包容的。

  河南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5000年中華文明史中,長達3000多年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匯聚了東西南北的多元文化,商業文明在這裏孕育發展,四大發明從這裏走向世界。

  伴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闊歷程,河南人民緊緊凝聚在黨的旗幟下,砥礪奮進,埋頭苦幹,中原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即將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轉變:

  實現了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的重大轉變。河南省地區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36.1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8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五位,中原大地「舊貌換新顏」。

  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的重大轉變。三次產業結構從1949年的68:18:14優化為2018年的8.9:45.9:45.2,工業經濟總量穩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挺起了製造業的脊樑。

  實現了從鄉村型社會到城市型社會的重大轉變。農村人口每年轉移落戶近200萬人,城鎮化率提高到51.7%,進入了城鎮化發展速度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時期。

  「總體上看,河南這些年由跟跑到並跑,再到在一些領域開始領跑,得益於對外開放。」河南省委書記、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國生說。

  這些年,河南上下已經形成了從「要我轉」向「我要轉」「被動轉」向「主動轉」「點上轉」向「面上轉」的良好氛圍,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和嶄新局面。

  糧安天下

  立政之本存乎農,糧食安全大於天。

  中國每四個饅頭中,就有一個產自河南,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對於農業大省河南不言而喻。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始終牢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把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與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在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上不斷取得新成效。」河南省委書記、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國生表示。

  用佔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解決了河南1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同時每年調出約400億斤原糧及加工製成品,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是河南農業交出的一份出色答卷。

  在這份答卷背後,是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多年努力。開展大規模高標準農田建設,變「望天收」為「噸糧田」,頒布實施《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163萬畝。開展「四水同治」,實施10大重點水利工程,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910萬畝。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小麥、玉米等多個品種培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以上。

  在糧食產能大幅提升的同時,農業供給質量大幅提升。以「四優四化」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大力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推動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位,花生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位,畜牧業產值居全國第二位。

  近年來,隨着農業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全省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覆蓋,農機總動力超過1億千瓦、居全國第二位。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250家,湧現出了雙匯、思念、三全、好想你等一大批全國知名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全省工業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如今的河南,正由「中原糧倉」邁向「國人廚房」,豐富着世人餐桌。目前,河南已成為全國第一糧食加工大省、第一肉製品大省。

  與此同時,河南着力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大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

  堅持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持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農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鄉風文明不斷提升,鄉村治理不斷加強。全省85%的縣市實行城鄉一體化保潔,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群眾對村莊環境的滿意度連續三年達到80%以上。積極開展廁所革命,做好農村戶用廁所改造,2018年全省完成200萬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今年再完成300萬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按照「四美鄉村」標準打造1000個示範村,引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整體提升。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隨?農業產業化水平發展,河南已經實現了農村面貌由貧窮落後向繁榮振興的重大跨越。

  脈動天下

  國之中,河之南;地處中原的河南承東啟西、連南貫北,交通區位優勢無疑是其發展的最大優勢。不靠海、不臨江、不沿邊的河南作為一個典型內陸省份,經濟外向度不高曾經是發展中的突出短板。河南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潤兒說,鄭州這座城市的崛起,得益於國家鐵路幹線的建設;河南交通樞紐地位的形成,得益於全國路網格局的提升;河南未來發展優勢的凸顯,也得益於現代立體交通體系的構建。

  開放河南打好的「四張牌」,張張都與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

  河南經濟發展從「鋪攤子」到「上台階」的過程中,牢牢把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一主攻方向,以裝備製造等12個產業為重點實施產業轉型攻堅,新能源客車、盾構機、智能手機等成為河南製造新名片;牢牢把握創新驅動發展這一第一動力,強化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神舟飛船、C919大飛機等大國重器上有了更多河南元素;牢牢把握基礎能力建設這一重要支撐,鄭州機場二期建成投運,米字形高速鐵路網率先實質性落地,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6.9萬公里、居全國第三位;牢牢把握新型城鎮化這一現代化必由之路,構建以中原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現代城鎮體系,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

  河南區位優越,交通發達,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如今的河南正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推動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朝着「買全球、賣全球」的目標努力。

  吃的、穿的、用的,從鄭州航空港入境的全球高端產品越來越多。北歐的三文魚、南美的車厘子、西班牙的時裝……從鄭州入境,繼而分撥全國,作為「空中絲路」建設的主力軍,以鄭州為中心、「一點連三洲,一線串歐美」的航空國際貨運網絡已逐步形成。

  「陸上絲路」同樣繁忙:7月18日凌晨1時54分,總第2318班中歐班列(鄭州)滿載着1549噸貨物從鄭州出發駛向萬里之遙的德國漢堡。這一天,中歐班列(鄭州)正式迎來開通6周年紀念日。6年來,中歐班列(鄭州)構建起了覆蓋歐洲、中亞、東盟和亞太(日韓等)的物流網絡。

  以「買全球、賣全球」為目標的河南跨境電商,利用「網上絲路」創造了內陸省份「搶佔鰲頭」的奇跡:河南保稅物流中心在全球範圍內首創跨境電商「1210」海關監管模式,成為中國跨境電商的「模板」,業務單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此外,鐵路樞紐對接沿海港口的「海上絲路」也越來越順暢,目前鄭州至連雲港、青島、天津等港口的海鐵聯運班列累計開行了200多班。

  2018年,河南省進出口總值突破5513億元,總額穩居中部第一,出口額位列全國第八;河南自貿試驗區新設企業累計超過5萬家;在豫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129家,國內500強企業達160家——內陸省份河南,已經挺身開放前沿,走出了一條內陸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改革從無坦途,發展任重道遠。」面對未來,河南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潤兒信心滿滿地表示,下一步將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氣魄、更大的力度將改革進行到底。

  福澤天下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一串數字令人欣慰: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人均期望壽命超過76歲,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為3.76‰、10.85/10萬,主要健康指標優於全國平均水平。

  這一切,離不開健康防線的全面構建。70年來,河南堅持以預防為主,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全省人民搭建起抵禦疾病的「鋼鐵長城」。全省各地已建成13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143個醫療救治項目;今年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經費提高到69元,孕產婦、兒童等重點人群健康得到有力保障。在愛國衛生運動的推動下,全省的國家衛生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國家衛生鄉鎮分別達到22個、32個、73個,已提前3年超額完成國家規定的目標任務。

  圍繞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突出問題,河南堅持醫療、醫保、醫藥和醫院四醫聯動改革,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諸多惠民舉措走在全國前列。如今在城市,河南省已組建醫聯體266個、聯繫醫療機構4690所;在縣域,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快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質增效,城鄉居民在家門口看病更安心、更舒心。

  看病報銷是老百姓最切實的獲得感。從2014年10月1日起,河南全面推開新農合大病保險;從2015年1月1日起,全面推開城鎮居民大病保險,率先實行省級統籌、即時結報;從2017年1月1日起,全面建立覆蓋所有困難群眾的大病補充保險制度,全民醫保制度基本完善;全省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中藥飲片除外),終結了60多年的以藥養醫機制,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歷史性突破,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

  為啃下因病致貧返貧的「硬骨頭」,河南打出健康扶貧「組合拳」,實現貧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的目標。全省累計投資近80億元,在貧困地區推動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和106個縣級臨床重點專科項目建設;資助貧困人口全部參加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截至目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穩定在90%左右,因病致貧返貧人口脫貧108萬人。

  文化天下

  河南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這裏有厚重的歷史文化,這裏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這裏有純朴的鄉音民風,這裏有大碗的河南燴面,這裏有聞名世界的少林功夫、太極功夫,這裏是炎黃子孫的心靈故鄉。

  伴隨着新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鏗鏘步伐,河南文化和教育工作,與祖國共命運,與時代同奮進,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

  從高原到高峰,河南藝術事業在接力中攀登。1956年3月,河南豫劇院和河南省戲曲學校成立,同年召開了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河南文藝事業由此向更高的目標邁進。70年來,全省文藝工作者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先後推出重點劇(節)目200多部,從河南豫劇前輩常香玉,到新一代豫劇代表人物李樹建;從功勳導演楊蘭春,到金牌編劇姚金成;從上世紀50年代的豫劇現代戲《朝陽溝》,到連獲中國文華大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重渡溝》,河南戲曲名人輩出、好戲連台,實現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戲劇類八連冠,國家舞台藝術「十大精品工程」八連冠,中國政府文化最高獎「文華大獎」六連冠,被全國文藝界譽為「河南戲曲現象」。

  從復古到復活,河南文物工作在涅槃中重生。河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大氣厚重,從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40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早期中國的文化印記在河南遺存完整、流傳有序,具有根源性、核心性、連續性特點,被譽為「中國歷史的自然博物館」。70年來,成功申報龍門石窟、安陽殷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文化建築群、絲綢之路、大運河等5項24處世界文化遺產,2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從先行到先進,河南旅遊在探索中創新。1979年7月,以鄧小平「黃山講話」為標誌,中國旅遊業邁入快速發展階段。河南省旅遊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探索階段(1978年至1998年以少林寺、龍門石窟等一批文化遺產類景區開放為標誌)、起步階段(以1999年黃金周推出為標誌)、發展和穩固階段(2001至2019年以雲台山等5A級旅遊景區和《大宋‧東京夢華》等旅遊實景演藝為標誌)。乘着改革開放的東風,河南旅遊開拓創新、奮勇爭先,形成了一大批新亮點新名片新典範。

  從創業到創意,河南文化產業在借力中突圍。1984年,鄭州市率先創辦全省第一家營業性舞廳,河南文化產業由此發軔。2005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關於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若幹意見》等,有力推動了全省文化產業發展。70年來,河南省文化產業從無到有、文化市場不斷繁榮,文化產業正向河南省支柱產業邁進。

  從中原到世界,河南文旅在開放中自信。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遊客走進來」,大力實施「央地合作」計劃和「歡樂春節」品牌項目,「中原文化海外行」「中原文化澳洲行」等成為全國對外文化交流平台,文物專題展覽和學術交流活動充分展示中原文化輝煌。少林海外文化中心已拓展至26個國家和城市,河南功夫正在成為繼長城、熊貓之後的第三張中國旅遊名片。與此同時,新鄭機場開通客運航線208條(國內181條,國際地區27條),通航城市116個(國內93個,國際地區23個),基本形成覆蓋東南亞、聯通歐美澳的空中網絡,並已全面實施7×24小時通關保障。

  文化的繁盛的底氣來自教育的繁盛。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後代。今年,共和國喜迎七十華誕。7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堅定不移發展教育,河南教育與祖國共命運、與時代共進步,走出了一條「窮省辦大教育」的成功之路,譜寫了河南教育改革發展的輝煌篇章。

  基礎教育逐步普及、惠及全省百姓。從目不識丁到讀書看報,通過數十年持續努力,2007年順利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從集資辦學到政府埋單,通過跨世紀的不懈追求,2008年真正意義的免費義務教育得以實現。1949年,小學、普通中學在校生161.45萬人、4.08萬人,2018年達到994.6萬人、661.94萬人,均居全國第一位,分別增長了5.2倍、161.2倍。全省85%的縣(市、區)實現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職業教育從小到大、逐步壯大,從1949年的8所職業學校、在校生1573人,發展到現在的838所、236.63萬人,均居全國第一位。少林武術、長垣廚師、林州建工等職教品牌叫響全國,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走在前列。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眾」,如今即將邁入普及化階段,高校從1949年的1所到現在的141所,在校生從800人到今天的220萬人,高等教育的陽光普照千家萬戶。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雙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規劃,實現了河南高等教育里程碑式的歷史性突破。

  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基礎教育建立了「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職業教育建立了分級管理、以省轄市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高等教育形成了省和省轄市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順利推進,民辦教育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目前全省民辦學校2.05萬所、在校生674.9萬,分別佔全省的38.35%和25.78%。

  河南的發展看得見、摸得着,鮮活而厚重。古老的中原大地,如今正沿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隆起中部崛起的新高地,努力譜寫中原更加絢麗新篇章。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