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湖南靖州:千年古城奏華章
2019-09-30    香港商报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該縣歷史悠久,自古就是湘、黔、桂三省接邊區域商業重鎮,曾有過「八邦會靖」的繁榮景象。面對如今百舸爭流、不進則退的競爭態勢,如何突出重圍、鳳凰涅槃,靖州人一直在思考,不斷在探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靖州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善;教育、衛生、文化和社會服務等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經濟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0.0499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88.37億元,增長1771倍,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1.4%。 祝繼冠 何嫘 劉傑華 李銀明

  產業融合富百姓

  楊梅、茯苓、山核桃,俗稱「靖州三寶」。「三寶」之美名,早已享譽神州,靖州因此被稱為「中國楊梅之鄉」「中國茯苓之鄉」「南方核桃之鄉」……

  特色是優勢,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靖州大力實施「產業及產業園區提升行動」,持續在「一窖茯苓、一顆楊梅、一個核桃」上下功夫,按照「生態文明示範區、特色產業集聚區、創新開放協作區、產城融合先導區、經濟發展帶動區」的發展思路,推動種養加結合、產供銷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助推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

  念好「山字經」,打好「融合拳」,舞動產業鏈,靖州打出三手「好牌」—— 政策保障「先行」,出台了《靖州縣茯苓、楊梅、山核桃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關於加快茯苓、楊梅、山核桃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對新建標準化基地以及獲得馳名商標、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榮譽的企業進行獎補;品牌建設「搶跑」,每年整合2000萬元扶持資金着力打造特色靖州品牌,建成全國最大的楊梅品種園、全省最大的集中連片山核桃基地、全省唯一通過GAP認證的茯苓標準化種植基地,制定發布楊梅、茯苓、山核桃地方標準7項,靖州茯苓、靖州楊梅獲國家地理標誌認證;平台支撐「超車」,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省特色縣域經濟農副產品加工重點縣等發展平台後,今年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式授牌,成功入列第二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名單,茯苓產業獲批「湖南省湘西地區開發特色優勢產業鏈——茯苓全產業鏈項目」,渠陽茯苓小鎮入圍「省級特色產業小鎮」,坳上楊梅小鎮獲批「湖南省首批十大農業特色小鎮」。

  政策給力,產業提升,百姓增收。「三寶」產業一路高歌,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渠陽鎮官團村梅農孫昌越感觸頗深,他說:「現在楊梅不愁賣,訂單接不停!精品果線上包裝銷售,次果送加工廠,日子像楊梅一樣甜蜜!」

  「四支力量」攻脫貧

  撲下身子,才能嗅到泥土芬芳。深入一線,才能解決群眾所急。近年來,靖州在脫貧攻堅中下沉 「四支力量」,實行縣鄉村三級幹部到村集中辦公,着力解決扶貧工作中的難點問題, 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增強脫貧可持續性。

  靖州始終堅持領導以上率下、擔當在先,重心前移、靠前指揮,情況在一線發現,問題在一線解決。縣脫貧攻堅總攻作戰指揮部下沉縣扶貧辦,戰區指揮部下沉鄉鎮,行業攻堅指揮部下沉行業部門,前沿作戰指揮部下沉村組,形成「一名縣級領導、一名局長、一名鄉鎮領導、一名工作隊長、一名村支部書記」包村的「五包一」工作格局。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好脫貧攻堅戰,人、財、物的保障必不可少。靖州強化三個保障,推進工作落實。

  ——資金保障前所未有,2014年來,全縣共整合大量資金用於脫貧攻堅,其中超過一半用於民生投入;

  ——力量投入前所未有,為每個貧困村配備一名大學以上學歷的村扶貧助理員,322名機關黨員幹部組建124支工作隊開展駐村幫扶,3461名機關黨員幹部與11592戶貧困戶結對開展有效幫扶;

  ——作風保障前所未有,強化日常監督防止「不作為」,正風肅紀整治「慢作為」,懲防並舉杜絕「亂作為」,對履職不力的嚴格追責。

  靖州各級幹部把自己置身於群眾中,一身土、兩腳泥,以初心贏民心,以擔當換成效。全縣124個村均發展了1個以上主導產業,均建立了專業合作社;足額發放教育助學補助金;着力構建醫療保障「六道防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報銷比例達90%以上;對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對象進行兜底。2018年度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靖州被評為「好」等次。

  統籌治理靚城鄉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全國矚目的小城鎮建設「靖州現象」讓這座小城蜚聲全國。而今,步入而立之年的靖州風華正茂,呈現骨骼強、血脈暢、氣質美、活力足的新氣象。人們驚喜地發現,「靖州現象」在延續、升級、升華。

  70年前,靖州縣城面積小,建成區面積僅1.2平方公里,全縣人口8.5萬人,其中城區人口2513人。

  現今,城區形成了四縱五橫的路網骨架,城區面積11.7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12萬人,人口比70年前增長了50倍。

  從1.2平方公里到11.75平方公里,不是簡單的「量」的擴張,更有「質」的提升轉型,靖州城建向精雕細琢方向邁進。

  靖州以建設湘黔桂三省接邊區域中心的氣魄,構建城市骨架——《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縣域鎮村體系規劃(2008-2025)》、《城西新區控規》、《縣城老城區控制系詳細規劃》……

  四樑八柱搭好,隨後便是精細裝修。對於一座城市來說,美麗是最大「公約數」,而管理,則呵護着美麗長存。

  在城鄉治理工作中,體制不夠順暢,部門職責邊界不清,扯皮、推諉現象偶有發生。為此,靖州率先啟動城鄉統籌治理改革,成立了城鄉發展事務中心,通過問題交辦抓整改,協調監督促落實,專項行動啃硬骨頭,以「繡花」功夫開展城鄉治理,許多城鄉治理難題迎刃而解,諸多城鄉管理死角被治理。

  治理難題解決了,基礎設施這一制約鄉村發展的痛點卻仍不容忽視。為此,靖州出台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方案,全面完成「大棚房」問題整治,大力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同時在響水、木洞、貫堡渡等10個村開展鄉村振興試點探索,探索建立健全黨建引領、綜合治理、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環境衛生等工作長效機制。

  治理有效,設施完善,如今即使是在靖州農村,也隨處可見錯落有致的鄉村小樓、平坦乾淨的通村公路、小魚歡暢的清澈小溪,好一番「家在青山綠水間,人行詩情畫意中」的景象,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安居樂業的新農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精心築巢引鳳來

  靖州自古就被稱為「荊楚鎖鑰、湘黔咽喉」,從明清時期湘、桂、黔三省邊界的商業重鎮,到乾隆以後「五省八幫」的「八邦會靖」,無數商業傳奇書寫?這座昔日繁華之都的商霸雄風。

  特殊的地理位置,飛躍的交通建設,打破了發展瓶頸。枝柳鐵路、包茂高速公路縱貫南北,規劃中的靖永郴鐵路、武靖高速和建設中的靖黎高速橫亙東西,桂林、芷江、黎平、武岡四大機場環抱四周,外環內網、互聯互通的大交通格局已然形成。擇業靖州,就是選擇區域發展的交通制高點。

  天賜良機風正帆懸,靖州正以起航之姿昂首向前。近年來,靖州緊緊圍繞「工業強縣,商貿興縣」發展目標,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靖州發展的第一菜單,硬件軟件兩手抓,堅持打造「環境磁場」,營造「投資洼地」,讓辦企業被尊重,讓投資者得實惠,讓創業者有成就。

  ——做強園區,夯實硬件基礎。按照「一區兩園」的發展思路和產業布局,甘太綜合加工園重點發展新型材料加工、竹木精深加工、工業倉儲物流,而茯苓科技產業園重點發展生物製藥、食品加工、商貿物流等主導產業,正在爭創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努力建設全國最具特色的專業化科技產業園。截至目前,園區累計完成投資7億餘元,建成道路12公里,標準廠房17.8萬平方米,日供水1.5萬噸自來水廠、日處理5000噸污水處理廠、35千伏變電站投入使用,創業服務中心、產業展示中心、小微企業孵化中心建成運行。

  ——優化環境,促進軟件升級。靖州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突出抓好「互聯網+政務服務」,今年上半年新增市場主體1124個、壓縮審批事項487件,政務服務經驗在全市推廣;出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促進產業發展若干規定》《靖州縣幫扶工業十條措施》《靖州縣產業及產業園區三年提升行動方案》等10多項配套政策,在用地、投資獎補、規費徵繳等8方面給予獎補,在金融扶持、產品促銷、企業用工等10個方面給予扶持,給予企業看得見摸得着的「真金白銀」;做實縣級領導聯繫企業幫扶制度,真正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搭建全程代辦、法律諮詢、財務指導、科技研發、用工保障、開放合作、融資擔保、營銷推廣等八大服務平台,讓企業獲得更優環境、更好服務、更多實惠。

  築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靖州縣委、縣政府將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縣級領導率隊赴長三角、珠三角等產業轉移重地開展招商工作,協調解決有關問題。去年成功簽約落地項目9個。其中,鑫泉食品山核桃生產線、中山楊梅酒生產線、智美茯苓、鑫興智能、紅鑫通訊實現當年簽約、當年建成、當年投產。成功簽約康爾竹業和國藥控股項目,實現了靖州單項目投資總額超5億元與成功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的「雙突破」。

  七十年風雨同舟路,靖州人同心共築夢。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靖州各族人民信心百倍、豪情滿懷,戮力同心、砥礪前行,必將在新時代征程上奏響千年古城的新華章。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