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的減負令讓「南京家長已瘋」傳遍社交媒體,同時受到關注的教育話題還有《中國青年報》關於「高中到底上幾年」的報道,以及浙江剛發布的中小學生「減負33條」。
「平成廢物」是對日本年輕一代的諷刺。當日本對寬鬆教育進行檢討的時候,中國卻興起了中小學「減負」的熱潮,這種明顯的落差確實不同尋常。
近年來,中國社會一直在討論一個教育的焦點問題,到底是要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在這個很現實問題面前,全國的名校中沒有一家會輕鬆地說,我們只要素質教育,因為高考升學率指標,始終是評判是否貨真價實名校的唯一標杆。因此,當減負聲音一浪高過一浪的時候,最?急的是這些名校的校長,因為一不留神就會丟掉名校的招牌。
跟校長一起?急的當然是家長,因為最後歸根結底,檢驗孩子義務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標是,能否考上名牌大學。這似乎是一個循環,只要規則不變,這個循環就很難打破。實際上支撐這一循環還有嚴酷的森林法則,也就是說,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高考是改變其命運較為公平的方式。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也證明,高考重啟,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儲備了大量人才。從這個角度來說,高考不會取消,只會改革,因此只要有高考在,應試就很現實擺在學子面前。
基礎教育急需加強
自古以來,就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之說,可見學習從來就是一件勞神費力的事,想輕鬆取得好成績,可以說是天方夜潭。因此,靈童以為一味為了「減負」而「減負」並不可取。就如同大學畢業要完成相應的學分一樣,每門功課應該有基本的學時和學分要求,並以此標準來決定「減負」的力度和方式。否則,孩子們只會在減負聲中痛快一時,日本上世紀末以來所倡導的寬鬆教育,就對此提供了很好的佐證。
日本明仁天皇的年號叫「平成」,始於1989年1月18日。平成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正好接受的是寬鬆教育,這一代年輕人被外界認為,他們是寬鬆教育的受害者,缺乏競爭力。當日本都在檢討的時候,中國卻要走日本的老路,實在不妥。
但話說回來,現有中國教育千面一孔的局面亟待改變,忽視基礎教育重要性的局面也得改,「減負」就是其中重要一環。靈童以為,「減負」更多的應是讓孩子從單純的題海戰術中走出來,更多地去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好的學習習慣。這就需要更高級的人才來推動教育改革實施,讓現有課堂效率不夠的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正是基於此觀點,靈童相當認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所言,把基礎教育提到國家最高綱領,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今年深圳名校——深圳中學、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招聘多名北大、清華畢業生,其間還有博士和博士後。靈童期待?這些高才生,能夠在培育創新式人才、培養創造力教育上,另辟蹊徑。讓更多有領導力和創造力的人才在中小學就打下好的基礎,這也事關國家的長遠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