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凡
繼2018年「惠台31條措施」之後,大陸近日再對台端牛肉,簡稱「26條措施」。
惠台更具體更細膩
相較於「惠台31條」,「26條措施」同樣不乏亮點,且更加具體、更加明確、更加細膩。台商投資方面,明確可同等參與大陸城市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投資航空客貨運輸、通用航空服務等洋洋灑灑十多項,「同等」二字不斷被提及,「同等待遇」承諾說到做到。
「26條措施」回應了很多台商台胞的切身問題,比如台資企業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等,再比如台胞在海外的領事保護、台胞在大陸買樓等,都是台胞以往未能達成的期待。另外,「26條措施」不僅涵蓋重大技術裝備這樣的國之重器,更有職稱評審、分類招考、通信資費優惠、共享單車等,更明確運動員以內援身份登陸等細枝末節。難怪有學者說,從「31條」到「26條」,大陸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越來越細膩。
不過面對大陸一再讓利、一再惠台,民進黨當局卻一如往昔百般詆毀、說三道四。說「名為惠台、實則利中」「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行動方案」「企圖介入影響台灣選舉」等。蔡英文又借機販賣「芒果乾」,聲稱「26條措施」是逼迫台灣接受「一國兩制」。
民進黨當局為何如此抓狂,怒火與炮火的背後,恐怕是心虛。一例一休亂象,新南向失敗、華航罷工鬧劇、空污問題、圍剿軍公教、大量腐敗式酬庸、「邦交國」大幅減少、社會對立日益嚴重、觀光成「慘業」等不勝枚舉的「政績」,證明蔡英文這4年,就是一次徹徹底底教科書式的失敗執政。而着力解決台胞困難,提供巨大發展機會的「26條措施」,就是對「綠色政權」最好的打臉。同樣的,大陸善意惠台,民進黨當局則忙着「中共代理人」修法,誰愛台誰害台,高下立見。
除了心虛還有焦慮。民進黨人用「溫水煮青蛙」來形容惠台措施的「融合」,但實際上他們擔憂的是,兩岸日益融合變相擠壓「台獨」的生存空間。有朝一日,當兩岸真正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家親,「反獨」全不費功夫。
心虛焦慮背後,更有陰謀。畢竟屁股決定腦袋,民進黨逢中必反,前有ECFA被污衊「糖衣毒藥」,服貿被抹黑是「木馬屠城」,如今大選當前,蔡英文深憂「26條措施」衝擊選情,遂將「26條措施」冠以「統戰」、干擾大選等,目的都是繼續欺騙選民,騙取選票。
其實,「26條措施」是機遇還是「毒藥」,台商、在陸以及有意西進的台胞最有發言權。在閩台籍教師呂英志說,可申請公派留學資格,不僅實現與大陸教師的同等待遇,更有助提升台籍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在平潭從事導體晶片集成電路生產的宗仁科技總經理陳孟邦直言,措施非常實用,可以解決台企融資困難。而從大陸的角度來看,吸收台灣優勢產業鏈和優秀人才,也有助於自身發展,所以惠台與「利中」並不相悖,而是互惠雙贏。
「台獨」是標準的燈下黑
退一步講,民進黨持所謂「溫水煮青蛙」論調,一再努力將自身塑造成被打壓、被矮化的「弱勢」一方,卻忘了自己才是目前台灣的執政黨,忘了壯大台灣、讓人民在台灣就能安居樂業的「初衷」和責任。
自上台以來,民進黨為了鞏固政權,不斷「去中國化」,甚至不惜讓台灣經濟在兩岸官方對抗中不斷失血,出口長期不振、觀光產業慘淡令百萬從業者叫苦連天、區域經濟整合角色更加邊緣化。比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4日公告將於2020年正式簽署。然而台灣輿論對這個全球最大區域經濟組織着墨甚少,多聚焦於印度退出,而少論對台灣的衝擊。
因此,以民進黨為首的「台獨」勢力,其實才是讓台灣近20年來,經濟輝煌不再、產業外移、人才出走、競爭力持續下滑的癥結,在他們粉飾太平、無所不用其極的「愚民」之下,台灣早就是「溫水中被煮青蛙」。
而民進黨猶如一位「鍵盤俠」,逃避問題、找藉口,選舉厲害施政無能,這才是民進黨真正的問題。
只不過還是那句,民進黨這些奇談怪論暫且能吸引眼球,但根本無法撼動大陸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與主動權的事實,也無法抵擋兩岸交流大潮,無法阻擾台胞西進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更不可能阻擋兩岸統一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