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由生活入手抗寒冬 冬季養生 防寒養腎
2019-11-20    香港商报
 

由生活入手抗寒冬 冬季養生 防寒養腎

撰文、攝影:Karena

冬季有六個節氣,明天便是小雪,香港的氣候將逐漸轉涼。冬季陰盛陽潛,人體的新陳代謝減慢,此時須注意各方面的調養,應養腎防寒,養精蓄銳迎接春天的來臨。註冊中醫師林麗儀由內至外推介保健四招以及三項飲食宜忌,幫助身體斂陽護陰,保持健康。

冬天氣溫變化較大,特別是室內和室外的溫差很大,這季節最常見的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是孩子和長者、體弱者容易患病,包括感冒、鼻咽炎、喉炎等。冬季想預防疾病,有什麼注意事項?

冬季應以腎為先

冬天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林醫師指此時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養生的基本原則為「藏」,她說:「由於人體陽氣閉藏後,新陳代謝相應就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冬季腎臟機能若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新陳代謝失調便會產生疾病。因此,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養腎防寒」。

冬季保健四妙招

冬天在衣、食、住、行有什麼須注意才可強健體魄,以防患病?林醫師提出四個要點。

1. 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晝短夜長,《黃帝內經》曰:「早臥晚起,以待日光。」古人的早睡是指晚上9時就寢,早晨太陽出來時起床。林醫師說:「天黑早,陽氣收藏早,早睡可以養陽,而天亮遲,陽氣升發也遲,晚起可以固陰精。」

2. 保暖三部位

冬季衣服內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最好保持在攝氏32度至33度,可緩衝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林醫師指,由中醫角度「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冬天若過分受涼,寒氣進入體內,到春天就會患溫病,即是以發熱為特徵的外感急性病,因此冬天要保證頭暖、背暖、腳暖。由於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必影響內臟,陽虛的人這三個部位也容易受寒邪侵襲。

3. 無泄皮膚

冬天適當運動,有利於增強體質,減少疾病。夏天運動可以出汗幫助人體排毒,但在冬天中醫指要「無泄皮膚」,不能讓陽氣從皮膚外泄,林醫師說:「人體的皮膚好比大樹的葉片,在冬天,則應該像松針一樣收攏,避免大汗淋漓,否則皮膚開泄,就會使陽氣走失,不利於閉藏。」運動前可多做熱身準備,運動後出汗應立即更換汗濕之衣,防止濕邪內侵。

4. 調養情緒

冬季會有季節性情感失調的情況,發生情緒抑鬱、懶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現象。這種現象多見於青年,尤其是女性。林醫師說:「除了重視保持精神上的安靜外,還要學會調節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

冬季飲食有三宜

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應以「藏熱量」為主,林醫師指還要遵循「少食鹹,多食苦」。她說:「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當鹹味吃多了,心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冬季飲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易使脾胃之陽氣受損。」

冬天的日常膳食有三宜:一宜粥糜,可煲消食化痰的蘿蔔粥、補肺益胃的山藥粥、養陰固精的核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等。二宜溫熱之品,可多吃牛肉、羊肉、桂圓肉、棗、蛋、山藥、豬血、糯米、韭菜等,更可每日晚餐喝一小杯酒,對中、老年人養陰大有裨益。三宜堅果之品,多吃核桃、板栗、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體胖者須注意忌肥甘溫熱厚味。林醫師提醒讀者,進補要適度,要選擇最切合需要的養生方法,可先請教中醫師了解身體狀況,才可養生有道。

冬季養生滋潤湯水

隨着氣溫逐漸下降,皮膚也變得乾燥,林醫師建議讀者多喝水,促進新陳代謝,更推薦兩款潤燥潤肺湯水。

1. 蟲草花膠螺片豬  湯

食材(3至4人):花膠筒3隻、蟲草花20克、螺片3片、淮山8片、杞子2湯羹、蜜棗2粒、豬 肉半斤、水2.5升。

做法:豬 洗乾淨切件飛水,蟲草花和淮山用水浸泡再洗乾淨,螺片用熱水浸軟備用。花膠浸軟,須約8小時,用一鍋滾水加薑、蔥和米酒,大火滾5分鐘,然後蓋上蓋焗10分鐘,最後放入水中浸過夜,約12小時,再洗乾淨。將材料除花膠外全放入煲內,大火滾15分鐘,轉細火煲1.5小時,最後30分鐘加花膠,完成後加少許鹽便可。

功效:滋陰養肺補腎,適宜皮膚乾燥、經常捱夜、虛弱易疲倦,又或是轉季會鼻敏感、氣管敏感人士進補飲用,尤其適合肺燥腎虛人士。

2.栗子合桃蓮藕素湯

食材(3至4人):紅蘿蔔一條、蓮藕一節、粟米一條、栗子10粒、核桃10粒、圓肉10粒、杞子數粒、蜜棗一粒。

做法:切好材料,煲滾水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煲滾,收細火煲1.5小時。

功效: 補血補腦補腎,清肝明目,補而不燥。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肖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