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反思區選建制派大有可為
2019-11-30    香港商报
 

  李斌

  區議會選舉結束,建制派得了逾四成選票,但失去超過200個議席,可謂受到重挫。區選過後,不少建制派政黨、政團,以及落選的區議員和助選團隊,難免存在一種悲觀的情緒,有些人認為是政府拖累了建制派,也有些人認為建制派此次受挫非戰之罪等等。作為一種情緒上的宣洩,這樣的牢騷可以理解,但從積極的角度看,建制派更應從挫折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有所進步,事實上地區工作仍然大有可為。

  修例風波沒令支持度下降

  今年的區選確實與往常不一樣,政治議題主導了整個選舉,更加受到黑色暴力的嚴重干擾,因此,選舉的公平、公正性一直受到質疑。不過,也不能說這次選舉不能反映社會客觀現實,完全不能被接受。從務實的角度去反思整個區議會選舉,建制派需要看到選舉反映建制派自身的一些客觀存在的不足,從中思考革新的突破,似乎對建制派未來的發展更具有積極的意義。

  選後,一些建制派政黨、政團,以及參選的團隊抱怨,政府推動修訂《逃犯條例》不當,令建制派整體受到拖累。政府推動修訂《逃犯條例》存在一些失誤,導致社會動蕩和不穩,而這次區選受到嚴重影響,這不假。不過,建制派有否反思,出現這樣的結局難道責任全在政府嗎?

  從這次區選的得票數字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政治議題熱,令選舉的投票率異常地高,反對派的總得票,與建制派的總得票都有所增長,總投票的選民數達294萬,其中反對派得票約167萬,約佔57%,建制派得121萬票,約佔41%。這一得票比例大致與過往所說的建制與反對派的整體支持度為四六比相合。也就是說,這次修例風波並沒有令建制派的支持度下降,因而說政府拖累了建制派未必符合客觀的情況。

  也有些建制派成員認為,區選受挫「非戰之罪」,就是說與建制派的選舉策略、選舉部署無關,敗選主因在社會環境。這種說法同樣也值得商榷。修例風波早在半年前已開始,參選的政黨和團隊應該有充足的時間就社會整體狀況作出預備和部署,最終因沒有部署而受挫,讓對方得利,不能說是「非戰之罪」。

  政治不能放一邊

  筆者認為,這次區選的受挫,正好可以打破一直制約建制派地區發展的迷思,如能好好總結,壞事可變好事,建制派有可能因此得到大的提升,突破長期的四六比的不合理狀況。

  迷思之一是建制派一直認為地區工作就只是社區服務、社區建設,應該民生為主,政治放一邊。注重民生,注重社區服務是必須的,也是建制派過去一直能夠守住四成支持率的重要因素,未來仍然需要保持下去。但是,社區工作難道就不必講政治嗎?筆者認為,這是十分錯誤的。反對派之所以可以借修例風波掀起一波政治上的狂濤巨浪,原因就是他們十分注重「講政治」,更細化到社會的每一個環節,在學校教育、社會工作,甚至看似全不相關的環保、關懷弱勢社群等等。

  而建制派卻忽略了這些,當反對派釋放的謠言和歪理,大量地在社會各個環節、各種層面發芽生根,建制派仍守民生第一、政治放一邊的教條,迅速變壞的社會環境不僅令政府受困,也要拖累建制派的選情。

  迷思之二是建制派一直只將社區工作與區議會選舉掛,以選舉導向做社區工作。其結果是有一些地區工作者,在團結了他們認為足夠可以贏取選舉的任務後,就高枕無憂,令建制派長期與香港社會相當一部分的市民大眾隔絕,沒有深入溝通,未能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所以,建制派永遠只代表一部分市民,而將另一部分市民拒諸門外。這次選舉結果告訴建制派一個殘酷的事實,如果不能團結市民中的絕大多數,不能打破四六比的宿命,建制派始終會有在選舉中受到重挫的可能性。

  反思這次選舉的結果,建制派如果能打破迷思,改變地區工作的思維,爭取成為大多數香港市民的代言人,這將令建制派出現大的突破和飛躍。地區工作大有可為,建制派應從挫折中總結經驗,打破迷思,振作精神,創造更好的將來。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董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