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見證屠殺浩劫 幸存者願世代和平
2019-12-11    香港商报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2周年,12月13日,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將舉行。據了解,隨?兩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於本月逝世,內地登記在冊的幸存者僅剩78人,這些幸存者已經是耄耋老人,他們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傳遞歷史真相,為和平代言。
 
  傳遞真相 代言和平
 
  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官方消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胡信佳、金茂芝分別於本月4日和6日去世,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在世的幸存者只剩78人。時光飛逝,從那場浩劫中倖存下來的人,都已經八九十歲高齡。在歷史面前,他們無法置身事外,但苦難過後,怎樣對待過去,決定?如何走向未來。
 
  幸存者夏淑琴的遭遇慘絕人寰。慘案發生時,她只有8歲,家中9人,有7人被日軍殘忍殺害。背負?這樣慘痛的記憶,夏淑琴一生都在為歷史真相各處奔走。1994年,她踏上日本國土,成為戰後第一個赴日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幸存者;2006年,老人因日本右翼作家污衊其是「假人證」而赴日應訴,並當庭反訴,最終勝訴。
 
  夏淑琴由此結識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知名學者松岡環等一批日本友好人士,和他們一起,為傳遞歷史真相、促進世界和平不懈努力。「我活到現在,只要和平,世世代代和平,永遠和平。」老人說。
 
  同夏淑琴一樣,走過戰爭,幸存者們通過反思和療傷,最終選擇為和平代言,成為和平最虔誠的守護者。葛道榮在南京大屠殺發生時剛好10歲。他的叔叔、舅舅、表舅被日本兵殘忍殺害。所幸的是,在魏特琳等國際友人的保護下,葛道榮和弟弟妹妹躲過屠戮。魏特琳是當時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一名美籍教師,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她不顧個人安危,保護了上萬名婦女和兒童免遭傷害。這份恩情讓葛道榮終身難忘,也讓晚年的葛道榮有了新的「使命」--做一名和平使者。「我希望,世界不再發生戰爭,父母不再流淚,所有兒童能在幸福平安的環境中長大。」他說。
 
  大屠殺幸存者馬秀英已97歲高齡,馬雯倩是馬秀英的重孫女,從小對祖奶奶的講述耳濡目染,馬雯倩在大學時期即擔任紀念館志願講解員,以幸存者後代視角,向參觀者講解那段悲愴的歲月。
 
  正視歷史 播撒和平
 
  12月3日,紀念館舉行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今年,更多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後代、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等年輕一代,參與到家庭祭告、悼念親人的活動中來。
 
  魏冬梅一家是最近才知曉,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爺爺「魏少明」的名字已刻在名單牆上。「這圓了我們一家人多年以來的心願」,魏冬梅的丈夫王慶激動不已。行行黑色人名,刻在遇難者名單牆上,他們是在南京大屠殺浩劫中逝去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很多在南京大屠殺浩劫中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家庭一樣,當年魏少明的遺體下落不明,至今家人祭拜的仍是空墳。經過很長時間的了解和整理,魏冬梅一家把家族資料申報給當地有關部門。魏冬梅還查閱到了她的奶奶在73年前登記爺爺遇難情況的資料,這讓他們多年來空落的情緒得到了些許安慰。「82年過去了,戰火的煙雲雖早已消散,但歷史不容忘卻。只有正視歷史、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真相,才能認識當下,開拓未來。」魏冬梅說,和平與幸福不容褻瀆,希望能在每個人心中播撒下幸福和平的種子。
 
  幸存者後代接棒傳承記憶
 
  【香港商報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近期開展的對幸存者後代信息調查採集結果顯示,截至目前,登記在冊的幸存者僅存78人,95歲的幸存者巫吉英已「五世同堂」,她的玄孫於2016年8月出生。
 
  今年4月起,紀念館啟動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後代傳承記憶行動。截至11月,共收集82位幸存者家庭的761位幸存者後代信息,並製作了幸存者後代家譜。
 
  據了解,受訪幸存者後代中有399人有意願參加傳承記憶行動,他們中有的人已撰文著書、報告演講、赴日證言。「家族內部代際傳遞更深遠、更有力量,幸存者後代更能體會戰爭創傷的影響。隨?幸存者日益離去,他們是傳承南京大屠殺記憶不可取代的力量。」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會長張連紅說。
 
  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距今已82年,這段歷史記憶,經歷了從個人記憶、集體記憶、城市記憶、國家記憶,到世界記憶的過程。記憶需要傳承,和平需要努力,關於傳承的工作會一直進行下去。
 
  9本新書亮相 聚焦「小人物」
 
  【香港商報訊】在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不忘歷史 共鑄和平--2019年系列圖書首發式」12月9日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9本圖書與讀者見面。部分新書將走進美國、英國、日本等40多個國家的大學和圖書館,傳播真相捍衛和平。首部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生活史--《常志強的生活史》也於近期出版。書中講述了常志強老人普通又不平凡的一生。常志強的女兒常小梅說,「戰爭有多可怕,生命就有多堅韌。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並記住這段歷史的同時,明白和平可貴。」
 
  「過去的研究更多是聚焦於史料和實證。如今,相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提升。」著名歷史學者、南京大學教授張憲文樂見於南京大屠殺相關研究的日益活躍。他認為,通過聚焦「小人物」「小事件」來展現這段家國記憶,填補了歷史的細枝末節,以更親和的視角走近讀者。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李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