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明年經濟改革中求進 國企將是最大看點
2019-12-23    香港商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系列之一

 
  明年經濟改革中求進 國企將是最大看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實現明年預期目標,要堅持穩字當頭」,「要積極進取」,「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並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有論者對比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發現,彼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是「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原因「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2019年的表述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原因在於「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這釋放出了經濟體制改革明年加速的強烈信號。專家認為,明年中國經濟應在改革中求進,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改革內容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向國際看齊」。未來國企改革將是經濟制度改革的最大看點,而國企改革要有真正成效,需要從國家管企業到管資本轉變。
 
  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經濟制度改革穩中求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調整。要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健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此外,對外開放要繼續往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方向走,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繼續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
 
  從表述上看,這些改革其實都並不是新提出的概念。同樣,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了「六穩」反映出了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和投資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外市場發生着深刻的變化,中國又處於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較快,同時也需要與之匹配的經濟制度,因此加快經濟制度改革尤為重要。
 
  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穩」字當頭,但也不意味?靜止不動。經濟如果靜止不動,本身就是「穩不住」的表現。所以,中國經濟應該是「動中求穩」,也就是在改革當中求穩,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體制的改革在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中顯得意義十分重大,應該加大力度推進。2019年,中國的改革事業成效還是有目共睹的。有一個比較有參考價值的就是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雖然它並不能非常全面的說明問題,但畢竟是一個方面,給中國提供外商在華投資許多便利化舉措,做出了非常高的評價。未來中國更需要面對的是,要從一個要素型、追趕型的經濟體,轉型到一個有制度優勢的經濟體。那麼中國還需要更多地觸及一些根本上的制度安排。例如國有企業的問題、地方政府債務的問題,站在這些問題上再往上看一步,其實就是「四本賬」:第一,是國家財政體制改革的問題,包括是中央財權、事權的匹配以及適當赤字的安排;第二就是政府基金收入問題,包括土地財政;第三就是國資問題;第四就是社保問題。
 
  國企改革向競爭中性轉變
 
  特別是有企業改革,這是未來中國經濟制度改革最大的重點。魯政委認為,根據很多國際上的標準,就是概括為一句話:「競爭中性」。以前國企受到很多詬病,但實際上國企在西方並不是不能存在的。很多國家都有國有企業,而且在一些西方國家佔的比重還不低。只不過這些國家的國有企業除了國家出錢之外,它的權力和義務都與一個普通企業沒有任何不同。中國的國企改革要沿?這條路走,才能有真正成效,這幾乎也是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的關鍵,國家要從管企業到管資本轉變。
 
  如果國家實現了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轉變,中國的經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魯政委表示,目前,中國的國有企業範圍在一定範圍內是固定的,這一個是國企、那一個是央企,屬性都不變。未來可能國家的企業可能是不固定的,但國家的錢是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私企做得好,國家可以投錢,那麼它在為國有資本保持增值,從這個意義上,它就變成了國企;反之一個國企做得不好,那麼國家就撤資,它就不是國企了。最後的結果,就是國企與非國企都在一個水平線上競爭,國企的競爭力將有質的提高。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中國目前經濟所面臨的挑戰主要還是結構性的問題,而不是周期性的問題,這就需要用調結構的方式去應對解決。而調結構,就必須加快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調整,做強做精主業,堅決退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非主營業務,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穩經濟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改革,一種是通過刺激。中國目前面臨的困境仍然是改革的動力不足,最後往往仍然是要依靠刺激。目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經濟制度改革,仍然是過去大力提倡的幾點,特別是國企改革的推進力度並不理想,未來仍應該下決心大力推進。
 
  改革趨勢向國際看齊
 
  那麼未來經濟體制改革如何深化?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認為,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應該要徹底破除束縛市場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和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的弊端,為高質量發展構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市場制度支撐。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調整,這要求中國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而要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則要求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產權,實現產權有效激勵,夯實產權制度這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還應通過深化市場化改革,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而在擴大開放方面,王海峰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對外開放「向更大範圍走」,就是要優化對外開放的空間布局。為此,要大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協同推進沿海、內陸、沿邊的對外開放。「向更寬領域走」,就是要繼續放寬市場准入。要吸引高質量外商直接投資,將引資重點領域轉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價值鏈高端環節,並發揮好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向更深層次走」,就是要加快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過去,外資進入中國,主要是看重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與其他的成本。而現在中國需要讓中國的法律、法規與人才素質以及產業水平成為對外商最主要的吸引力。
 
  魯政委認為,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所有的語句其實都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向國際慣例看齊」。他表示,中國高層已經明確意識到,國際經濟變局加快,要把外部的壓力轉化成改革開放的動力。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的,要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要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以及繼續擴大開放等這些改革,它們的核心,就是向國際慣例看齊。所謂的國際慣例,就是目前許多發達國家以及成熟經濟體通常的遵循做法,或者是一些多邊國際組織的規則。未來,向國際慣例靠攏,將是中國經濟制度改革的重點,這裏面也包括降低關稅總水平、加大金融領域開放、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混改」或賦予更深含義
 
  近年來,國企改革中出現了許多混改案例,學術界對此也有很深入的討論。魯政委認為,這些混改的案例可以視為一個探索性的嘗試,很難講這樣的嘗試就是中央改革的初衷。很多人覺得,國企早已是股份制,股份制裏有國有股份、民營股份甚至外資股份,為什麼還要混改?
 
  已故日本著名經濟學家青木昌彥曾經深度參與過中國的改革開放,他曾說,一般的國家平抑貧富差距,主要是靠收稅再分配。但這種稅收方式打壓了高收入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助長了低收入人群的惰性,這就是西方高福利社會遇到瓶頸的原因。所以,青木昌彥就提出了混合所有制,國家拿一部分錢作為股份投到最能賺錢的企業中去,參與分紅,然後再用分紅去補貼收入水平低的階層。這樣就不會對高收入水平者造成抑制,反而那些高收入的企業還很歡迎國家的投資。
 
  魯政委認為,由這個邏輯來看,混改的初衷,應該是以資本投資的收益來代替稅收,以此來縮減貧富差異。如果是這樣的話,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層級就比國企改革的層級更高了,它不僅僅是面對國有企業,而是對國有資本的一種新的運用。國資將全國人民的錢投入到最賺錢的企業中去,掙的錢再反哺全國人民,這是混改最終的含義。而國企,也就是目前這幾個企業,有可能有些企業脫穎而出,但也很可能有很多企業不一定幹得好,那麼還要退出來。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郭玉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