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深
上周,網上傳出消息稱,北京通州區下達最新通知,要求「限期三天處理大型犬」,甚至因此出現主人到寵物醫院排長龍給寵物安樂死的情況;而一些微博名人和微信公眾號也發文響應,令不少愛狗之人憤怒之極,紛紛譴責此做法。
當然,只要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馬上就可以看出,所謂「排隊安樂死」一定是假新聞:面對寵物的生死抉擇,犬主除了有各類寵物救助站、飼主組織、動物園等地可以託管寵物之外,還可以選擇送出北京或其他對犬類限制較寬鬆的地方,怎麼可能有這麼傻的主人,竟然只會費時費力費錢費感情地選擇哭?排隊去送狗狗安樂死?更何況,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一眾狗主在寵物醫院門前哭?排隊的「奇景」,又怎麼可能被網友錯過,以至到今天都沒有一張清晰的照片流出來?只能說,借機炒作此事的,不是智商欠奉,就是別有用心。
城市化中棘手問題
不過,這起事件的發酵,加上過去幾年間多次上演的「愛狗」和「仇狗」人士之間的網絡罵戰,?實揭示出當今中國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一個棘手問題。一方面,在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之下,成本相對較低的寵物,正日益成為現代都市人進行情感寄託和緩解壓力的「準家庭成員」,承擔?不可忽視的社會角色;但另一方面,在日益擁擠的密集城市空間中,難以管控甚至很多時帶有攻擊性的寵物(尤其是犬類),則時常會給鄰居或小區成員帶來負面影響甚至真實傷害,以至招來反感和抵制。這也讓城市執法者身處兩難抉擇中:強力「控犬」,對飼養者不近人情;鬆散執法,則非飼主反應強烈——無論如何,都必然會有一部分市民不滿。
其實,在「雞犬相聞」的傳統社會,又怎麼會有類似的寵物問題?某種程度上,「愛狗」和「仇狗」的爭議,其實與鄰里關係、噪音、「熊孩子」等問題相類似,都是中國在快速的城市化中,因應人際關係空間不斷調整的產物;矛盾的產生,從本質上都是這一調整進程的快慢不同所導致的「城市化病」。管理和法律或許能夠解決一時的分歧,但人心和觀念的變化和適應,恐怕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新的「城市共識」之下,才能逐漸形成。所以說,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無論你是「愛狗」還是「仇狗」,以溝通和交流促進社會共識共融的形成,避免情緒化的攻擊和炒作,才是對寵物和人居環境都有好處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