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英街文物具重要集體回憶
2019-12-29    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訊】記者周駿報道:中英街界碑是中國近代三個不平等條約之一《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新界之鐵證,更是十九世紀英國在中國擴張勢力的歷史產物,而中英街1號至8號界碑見證中國近代清末民初、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及新民主建設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時期迎來香港回歸祖國的劃時代歷史轉變。「中英街」由一個中、英兩個主權國的「一街兩國分治」,到國家收回對香港主權,實行「一國兩制」,「中英街」保留「一街兩制」的國策特色。中英街界碑及海域界碑作為近代歷史產物,具有集體回憶的重要文物價值。
 
  一度遭日軍破壞後重豎界碑
 
  著有《簡明香港史》、嶺大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劉蜀永指出,中英街1號界碑見證英國租借新界這個歷史,反映1899年3月中方勘界代表王存善和英方勘界代表駱克在沙頭角海岸邊豎立界樁(現時位於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附近)界址專條執行實錄。1905年後改豎立永久石碑。在1941年,英軍警為防止侵華日軍南下,在該界碑頂部灌注水泥固定鐵絲封鎖網,至今,該界碑頂端留下水泥。中英街內3號至7號界碑見證19世紀20、30年代該一條街兩側興建騎樓、商舖由少漸多形成墟市景象。值得一提的是通往香港三岔口上的3號界碑與歷史事件相關。1941年2月,日軍南下佔領深圳華界修築碉堡槍眼對準該界碑的英界方,同年12月,日軍佔領香港後藉口3號至7號共5塊界碑妨礙交通為名掘棄,1945年日本投降後,翌年英駐港陸軍司令菲斯汀中將到3號界碑附近視察被拍下與國民政府士兵相遇情景,同年,港英當局與國民政府商議重豎界碑,1949年港英政府新界民政署公告均留下歷史一幕。
 
  當年資深警員才可進中英街
 
  原任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的劉蜀永介紹,1949年10月,中央政府成立時對港政策,為避免香港社會恐慌,正規部隊南下時到現時東莞樟木頭停止,由地方部隊的粵贛湘贛縱隊守衛中英街華界,當地政府於3號界碑華界張貼「布告」。在國家改革開放時期,中英街折射內地經濟由弱走向繁榮整個過程,曾擔任中英街警務工作的前警官姚志明1985年與同袍在商舖林立的中英街巡邏時被影友攝下。現已退休擔任荃灣深井潮僑街坊盂蘭勝會會長的姚志明憶述,當年曾兩度於中英街進行警務工作,1985年他作為警區警長第二次參與中英街的警務工作,那時正值內地改革初期,街上人山人海,他巡察時遠遠能看到華界有遊客踩過界碑,當他向界碑行時,踩過界遊客會馬上退回到華界,然而他直覺感受在向界碑行時,身後會有遊客越過華界到英界商舖購物。所以,按規定普通警員只有在警長或資深警員帶領下才能進入敏感的中英街。
 
  香港學者丁新豹稱,港英時期,港界海域「嶼南界碑」劃定,由大澳落海就已不是香港水域了,所以,回歸前由中環去大澳要走陸路長達3個小時,另外,港界兩處海域界碑刻文中經緯度很準確,列入古蹟亦具有科學價值。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郭玉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