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港式藝術 突破傳統
2020-01-07    香港商报
 

港式藝術 突破傳統

撰文:Janice 部分圖片:馮瀚文

何為「香港精神」?是大眾常說的努力勤奮、不屈不撓的「獅子山精神」?非也。記者認為「香港精神」不能缺少創新、敢於挑戰和實驗品格,我們獨特的藝術風格也是由此而來。香港藝術館現正舉辦展覽「香港經驗.香港實驗」,展示過去100年的「港式」藝術,追溯本地藝術家不同時代的故事,讓觀者感受真切的「香港精神」。

經驗借鑒

香港由地瘠山多的漁村發展成高樓林立的商港,不過是百多年歷史,建構華洋共存的社會前沒有現成的例子可供參考,一切全憑生活其中的人群,靠自己開創新經驗,同時這裏也成為「天然」的實驗場。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鄧民亮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這個展覽可見百年來本地獨特的社會文化如何刺激不同年代的藝術家進行實驗創作,觸發香港藝術家的新思維。」

在展覽中,觀者能欣賞現代藝術先驅趙無極的作品,他曾應新亞書院的邀請來港任教一年,並在港多次舉辦展覽。展品《10.9.73》畫風抽象,以大塊塗抹、靈動筆觸、肌理變化等非具象藝術語言表現節奏與律動,融合了中西藝術。他有別傳統的繪畫風格,更激勵呂壽琨、王無邪等本地藝術家的創作。呂壽琨的作品結合西方抽象主義、極限主義、「行動繪畫」、禪學精神及水墨等,經過無數實驗,發展出獨特的抽象水墨--禪畫,展品《禪畫1971》主要以不同層次的黑色作為主調,再以一抹黛綠點睛,有種「參悟」的觀感,而畫作逾3米高的尺幅更是給人視覺的衝擊。

藝術實驗

上世紀80、90年代是香港藝壇重要的分水嶺,「不少年輕藝術家到外地學成歸來,帶回港的不單是新藝術模式,還有新思維,且影響深遠。」鄧民亮解釋,這批藝術家30、40年前的作品已有現時常見的藝術模式的影子,包括曾在英國深造的麥顯揚和美國深造的韓偉康等藝術家作品都能在展覽中欣賞。麥顯揚的雕塑作品《從自我越出(一)》,兩個人體一前一後站?,前者被塑造成跑步的姿勢,兩者之間緊密聯繫,恍如擺脫「自我」。跨媒介創作與抽象的雕塑亦打破固有的藝術創作框框,成為當時具「實驗性」的藝術品。

1990年代以來,不同類型的藝術機構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畫廊、藝術學院、另類藝術空間開設越來越多,全球化的發展使藝術家開始思考如何將生活、社會融入藝術。鄧民亮舉例說:「他們樂意用本地元素,例如公共屋?、旺角街頭、大自然等。」80後的周俊輝曾兼職駕駛的士,現時為全職藝術家,見證藝術家生存空間的轉變。儘管藝術日漸「貼地」,不過塑膠彩作品《蛙王郭--「的士司機見到我這裝束不敢停車」》反映藝術與生活仍有距離,畫作描繪香港特色的街頭中,本地行為藝術家蛙王郭孟浩奇裝異服打扮,卻遭的士拒載。作品展現的複雜信息、社會性與當下息息相關,而未來或許也會成為被人津津樂道的「香港經驗」。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5月3日

時間:星期一至三及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農曆新年除夕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地點: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香港藝術館2樓香港藝術廳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肖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