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國家科學技術獎昨日揭盅 兩院士摘得最高獎
2020-01-11    香港商报
 

國家科學技術獎昨日揭盅 兩院士摘得最高獎

【香港商報訊】記者張麗娟報道:備受關注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昨日在京揭曉。94歲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85歲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本年度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由香港科研人員參與完成的5個項目亦斬獲獎項。

習近平出席並頒獎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先向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頒發獎章、證書,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並請他們到主席台就座。隨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兩位最高獎獲得者一道,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發證書。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技界最高榮譽,每年評選一次,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由中國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榮譽證書、獎章和800萬元人民幣獎金。目前,共有33位傑出科學工作者獲得該獎,袁隆平、程開甲等都曾獲得該獎。其中,發現青蒿素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成為該獎首位女性得主,也是該獎頒發以來唯一一位非「兩院」院士的獲獎者。

港參與合作5項目獲獎

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其他獎項同步揭曉。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包括一等獎1項、二等獎4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包括一等獎3項、二等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包括特等獎3項、一等獎22項、二等獎160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英國、美國、俄羅斯、意大利、奧地利、芬蘭、挪威、巴基斯坦等國10位科學家。

香港科學家與內地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5項目亦喜獲獎項。香港大學林參參與的「時延系統的魯棒控制理論與方法」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香港理工大學忻浩忠參與的「紡織面料顏色數字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香港理工大學陳智軒、李湄珍參與的「腦卒中後功能障礙中西醫結合康復關鍵技術及臨床引用」、香港大學高一村參與的「人類重大傳染病動物模型體系的建立及應用」、香港大學胡勇參與的「基於脊柱脊髓損傷流行病學及微環境理論的診療體系建立與臨床應用」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科技緊扣發展和民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講話中,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參與和支持中國科技事業的外國專家表示衷心感謝。去年,中國科技事業再創佳績,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今年,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李克強指出,要築牢基礎研究這一科技創新的根基。加大財政穩定支持,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增加投入。他同時強調,寬容失敗,支持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鑽研,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讓「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專注得到更多褒獎。要緊扣經濟發展和民生亟需把準科技創新的?力點。加速產業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加大重大疾病防控、環境治理等研發力度,讓技術貼近群眾、創新造福人民。

黃旭華

黃旭華,出生於1924年2月,96歲高齡的他,2020年1月10日在人民大會堂神采奕奕地登上了領獎台。

1965年,中國核潛艇研製工作全面啟動,包括黃旭華在內的一批人挑起了開拓中國核潛艇的重任。接下這份絕密任務後,黃旭華30年沒有回過家。1970年到1981年,中國陸續實現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使用,第一艘導彈核潛艇順利下水。黃旭華等核潛艇事業先驅的拼搏,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曾慶存

曾慶存,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之一,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標誌--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作出開創性貢獻。出生於1935年的曾慶存,今年已是85歲高齡。

人們如今能隨時查看幾天後的天氣,離不開曾慶存創造的算法。20世紀60年代初,年僅25歲的曾慶存從分析大氣運動規律的本質入手,提出了「半隱式差分法」。這是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並隨即被用於天氣預報業務。

港參與項目獲5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香港大學林參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參與的「時延系統的魯棒控制理論與方法」項目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香港理工大學作為主要完成單位之一參與的「紡織面料顏色數字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作為主要完成單位參與的「腦卒中後功能障礙中西醫結合康覆關鍵技術及臨床應用」項目

■香港大學作為主要完成單位之一參與的「人類重大傳染病動物模型體系的建立及應用」項目

■香港大學作為主要完成單位之一參與的「基於脊椎脊髓損傷流行病學及微環境理論的診療體系建立與臨床應用」項目

【鏈接】科技為民初心不改

致力於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是科技發展的「初心」,2019年度在民生領域科技成果獲獎比重繼續增高,涵蓋農業科技、環境生態、健康醫藥等項目,尤其醫藥衛生共有36個相關項目獲獎,包括以嶺醫藥研究院、阜外醫院等機構完成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血液系統疾病出凝血異常診療新策略的建立及推廣應用等25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本次獲得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10位外籍科學家,合作領域也包括了空氣污染防治、疾病防控、新藥研發等惠及民生的熱點領域。

還值得關注的是,青年人才成基礎研究的生力軍。據悉,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44.6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52.5歲,分別比2018年下降了2歲和2.6歲。最年輕的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5歲。今年還首次在國家自然科學獎中試行放開完成人國籍限制,將有力吸引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來華創新創業。

香港商報記者 張麗娟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肖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