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冷思考特斯拉「中國速度」
2020-01-13    香港商报
 

  流深

  能讓堂堂「鋼鐵俠」馬斯克在公眾面前跳起舞來的,不是什麼新科技,而是「中國速度」。上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式交付了第一批 Model 3車型,同時啟動了新車型 Model Y項目。在過去兩年裏負面新聞不斷、股價一度大跌的特斯拉,在此消息後股價立刻再創新高,市值超過了福特和通用的總和。「中國速度」有望成為馬斯克打贏翻身仗的關鍵助力。

  要知道,過去幾年特斯拉之所以頻繁遭遇投資者質疑,不是因為產品質量問題或科技水平不足,而是產能跟不上——最新數據顯示,經過27個季度的量產之後,特斯拉美國德州工廠的最新產能僅僅達到接近十萬輛,而這已經接近了該工廠的產能極限。反觀中國工廠,由2019年1月初正式開工到10月投產,再到上周交車,整個過程用了不到1年。而現階段的上海工廠,產能就已經達到每周約3000輛,即每年15萬輛的水平,未來這一數字還可能進一步提升到一年50萬輛。與產能擴大相對應的,還有上海工廠低廉的成本:藉助政策支持、靠近中國供應鏈、出口關稅低、人工成本低等優勢,上海工廠的建造成本比美國低大約65%。而這一成本數字,還可能隨?未來特斯拉零部件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而再降低。這一過程若是順利,特斯拉的產能瓶頸無疑就此打破,市場前景一片大好。

  中國與世界密不可分

  然而,這一戲劇化的大反轉,卻不得不讓我們深思一層:一方面,為什麼一個早已蜚聲國際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只有來到中國建廠之後,才能實現真正的量產?尤其是在特朗普掀起貿易戰,不斷鼓勵「製造業回流」的今天,特斯拉卻要不顧一切的「走出去」建廠?另一方面,為什麼中國能夠創造出令馬斯克都驚歎的「中國速度」,能夠在短短1年內從無到有製造出「正版」特斯拉的中國工人,卻無法創造出一個像特斯拉一樣代表創新和未來的品牌?

  對於第一個問題,或許答案就在於:對於已經高度發達的後工業國家來說,其整套社會文化制度已經很難支持需要高度組織化和紀律化的大工業生產了。就像前陣大火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所反映的那樣,福耀玻璃在美建廠,雖然賬面成本與在國內相差無幾,但種種文化和制度之下的「隱形成本」才是真正致命的——而這正正是中國的優勢。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正是基於發達國家完善和現代的社會文化制度,像馬斯克一樣的創新家才能不斷被鼓勵被推崇;而在正經歷工業化改造的中國,模式化、重複性、不鼓勵創新的生產模式,也注定難以催生鼓勵創新和冒險的個體精神,更不必說像馬斯克一樣天馬行空的理想主義者。

  就像成功的企業,總少不了埋頭實幹與大膽創新的完美結合。特斯拉的「中國速度」奇跡,恰恰說明了中國和世界,誰離開誰都不行。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董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