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國著名作家走進江門 品僑都華人華僑文化魅力
2020-01-14    香港商报
 

  愛上陳皮

  ■ 衣向東

  睡前,有讀帖的習慣。一天晚上,偶然讀到鄭板橋畫竹上題寫的詩句:滿目黃沙沒奈何,山東只能吃饃饃。偶然畫到江南竹,便想春光燕筍多。

  鄭板橋曾在山東范縣和濰縣做過縣令,這幅畫竹並題詩就是那時期創作的。山東自然不如他的家鄉風光秀麗,尤其是冬季,濰縣肯定沒有小橋流水,沒有綠山翠竹,滿目黃沙是可以想見的。不過「山東只能吃饃饃」的哀怨,讓我啞然失笑,覺得這老兄實在太可愛了。公平地說,二百多年前在我老家能吃饃饃,已經很好了,我小的時候是吃不上饃饃的。

  江浙一帶的人,不願吃饃饃,是一種飲食習慣。我身邊有位好朋友,恰是鄭板橋的老鄉,江蘇人,在我老家煙台工作了十幾年,還是吃不慣麵食,參加別人的宴請後,回家就鑽進廚房,盛來一碗冷米飯吞下去,連菜都不吃一口。他告訴我,不吃米飯總覺得肚子空空的,沒吃飽。如此看來,那個年代的鄭板橋身在北方,想念江南的燕筍竹,太正常了。

  其實每一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飲食習慣,喜歡一種獨特的味道。山東、河南、河北和山西人,看見麵條眼睛就亮了,陝西人聞見羊肉泡饃的味道就邁不動步子。我就讀解放軍藝術學院的時候,班裏有幾個貴州人,喜歡吃一種叫「魚腥草」的小菜,形如草根,不管哪個人回貴州,一定要用瓶瓶罐罐裝一些帶回來,幾個人圍在一起瘋搶。他們逼?我嚐過一根,感覺就像吃了生魚的內臟,其腥無比,怎麼也不能下咽。若干年後,我又試?吃了幾次,還是忍不住要嘔吐,最終發誓再也不碰這東西了。

  南方和北方人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以及性格上都有很大差異。南方人一天沖三次涼,北方人一周洗三次澡;東北人喜歡端?大茶缸喝酒,江浙人喜歡捏?小茶杯品茶;蘇州女子說話吳儂軟語,青島大嫚張嘴如同喊山……

  不過最近幾十年,隨?人口的流動,南北方的飲食文化逐漸融合,差異性越來越少,有很多南方人大碗喝酒,也有很多北方人小杯喝茶。

  比如我吧,最近就愛上了陳皮。

  對於陳皮,我很早就略知一二,曾經在一個喜歡喝茶的朋友那裏,喝過陳皮煮普洱,並沒有特別的感覺。然而一個月前去廣東江門的新會,發現每頓的飯菜裏面都使用了陳皮做食材,煲湯、蒸魚、燉肉、熬粥……就連涼拌小菜,裏面也撒了陳皮沫子,確實濃香鮮美,有一股獨特的味道。後來,又去「邑葵城」和「新寶堂」,品嚐了他們的柑普茶以及用陳皮製作的食品和飲料,一下子被這種味道誘惑了,回北京後,吃什麼都覺得食之無味,只能拜託江門的朋友幫忙,購買了幾十斤老陳皮。

  陳皮的產地很多,江西、貴州、四川和雲南,都有陳皮,但江門新會是陳皮最正宗的產地。說真話,新會乃至整個江門,除了陳皮,真沒有別的誘人的特產。當然,江門就算只有陳皮一種東西,已經足夠了,小小的陳皮不僅拉動了江門的經濟,也續寫?江門的文化。現在,江門打造了多個新會柑核心產業區,種植技術是現代化的,但在採摘、開皮、晾曬等製作流程,卻一直採用傳統技藝。

  陳皮是保健和食療的傳統食材,以及飲膳調味品,古時就被廣泛使用。米芾在洞庭垂虹亭作過一首詩,其中就專門談到柑的妙用: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金破柑。好作新詩繼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

  米芾是湖北人,跟鄭板橋一樣,念念不忘家鄉的味道。其實吧,我們對於家鄉,難忘的就是一種味道。據說江門在國外有四百多萬僑胞,儘管很多人的生活習慣變了,卻依舊喜歡陳皮,每年都特意回江門採購一些。

  作為北方人,我愛上陳皮,而且很癡迷,喜歡的就是陳皮的味道。我能聞出哪是五年皮哪是十年皮,單憑辨別陳皮茶色,就知道陳皮的年份。五年陳皮煮水,色淡,宛如明前龍井茶湯,年份越久,煮出來的陳皮水顏色越重。二十年後的陳皮水,色如普洱,卻比普洱清澈透亮。從陳皮的色相看,一兩年的陳皮,內表雪白,外表淡黃;二十年以上的陳皮,表面油點均勻密集,黑黝黝的,用手盤幾下,會呈現出如同小葉紫檀般的光亮。

  當然,我更喜歡做菜的時候用陳皮作食材,如紅燜豬蹄或者燒牛腩,加入陳皮後,別有一番風味。如果將陳皮在火上烘烤,搗成粉末,揉到面食裏面,咬一口便是滿嘴的清香。我甚至在寫作的時候,案頭放幾塊十五年以上的陳皮,時不時拿起來放在鼻子下嗅一會,頓覺神清氣爽。

  陳皮到底什麼味道?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在我看來,年份很久的陳皮,有一股豆瓣醬發酵的醇厚,伴有老紅糖的甜潤和糯米的香氣,摻雜?一股柑的清爽。

  愛上陳皮以前,我不太喜歡品茶,喝茶的時候都是用一個大水杯沖泡,整個上午也就這樣了。因為陳皮,我幾乎改變了生活方式,每天都要坐在茶桌前,用陳皮泡茶,一個人慢慢品味。有人說,如果一個男人對煙、酒、茶都沒愛好,他活的就毫無意義。這麼說來,我現在活得有意義啦?呵呵。五十有餘了,我已經消費掉了前半生,而且是在粗粗拉拉的生活狀態下消費掉的。過去我總以為太細緻的生活經不起篩子,倒是粗粗拉拉的生活過濾之後,會留下一些看得見摸得?的東西。現在不同了,我很想讓生活變得細緻起來,就像湍急的河流進入平緩地帶,寬闊而從容。

  愛上陳皮,其實是選擇了另一種人生方式。

  廣式票友

  ■ 周桐淦

  生活中的「廣式」一詞,往往意味?精緻、精到、精美。譬如廣式早點,一提起就想到汁滿皮亮的蝦餃、多姿多彩的腸粉。皮蛋瘦肉粥、生滾魚片粥,本該有點生腥、有點膩味,「廣式」吃法加點白胡椒粉、加點蔥花,立刻活色生香,讓人愛不釋嘴,用家鄉泰州話形容,打巴掌也不丟。再如廣式香腸,外型美觀,色澤明亮,皮薄肉嫩,香味醇厚。小外孫女四歲時吃過一次之後,立馬與蘇式香腸、各式紅腸等美味「拜拜」了,只吃這種「瘦瘦的香腸」。

  大概就是因為以上原因,在江門市邑葵陳皮有限公司落座不久,總經理梁朝晃的一番自我介紹,讓我腦海中冒出了「廣式票友」這一自我生造的詞組。

  梁朝晃長得袖珍,或者說精緻,同行的哪位冒了句「真有點像梁朝偉!」梁朝晃聽到了,哈哈大笑,說朝偉是本家大哥,同族同宗,當初要是跟朝偉哥哥去香港,說不定現在也是演藝界的「跟班」了。粵西的改革開放興起時,梁朝晃應合時代潮流,創辦了如今譽滿廣東的中南石化有限公司,石化公司與陳皮行當是怎麼「風馬牛」般牽手的呢?梁朝晃一邊讓員工泡「柑普茶」招待大家,一邊不緊不慢地抖開了包袱。

  江門是中國第一僑鄉,據不完全統計,世界各地的江門僑胞有400多萬人。僑鄉自古有三寶,陳皮、葵藝、禾杆草。葵藝即物質匱乏年代人們納涼驅蚊用的葵扇(又稱芭蕉扇),禾杆草是嶺南特有的、可以製成毛筆的一種茅草。三寶中陳皮為最,江門的新會陳皮品質優良,獨樹一幟,在海外僑胞心目中貴比人參,傳說中甚至有起死回生的特殊藥效。梁朝晃依託石化公司富起來以後,致力於傳統鄉情和鄉愁文化的發掘,開辦了黽葵陳皮公司,公司的主推產品是柑普茶。簡單地說,柑普茶就是陳皮和普洱的結合。往細裏介紹,陳皮和普洱都有存放越陳、功效越佳的特點,兩「陳」相融,效果奇特。柑普茶裏的陳皮和普洱都有嚴格的地域要求,普洱選用雲南?海古樹林原生態宮廷級喬木春尖,是國粹級精品。陳皮必須由新會的柑果製成,新會一帶的土壤含有大量海水礦物質和微生物沉積,這裏陽光充足,雨霧適中,長年無霜,所結柑果皮緊肉厚,去肉之後的柑皮注入普洱,外形小巧圓潤,柑皮紅透光亮,經陽光生曬,夜晚打霧,低溫乾燥等十多道工序後,漸漸煉成越陳越香、茶色濃稠的「陳藏」品質。醫藥界對新會柑普茶的鑒定是,理氣和胃,疏肝潤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具有延緩衰老和提高生命活力的作用。我想,所謂的「起死回生」藥效,大約就是海外遊子臨終前,在這種意義上鄉戀和鄉愁的心理刺激。就這麼?,梁朝晃和他的柑普茶一下拉近了僑胞的鄉情,走進了海外市場,成了僑鄉的代言產品,「邑葵陳皮」也由「票友」行當,做成了與「中南石油」旗鼓相當的地方產業。

  我們此行是香港商報組織的「品鑒嶺南」採風活動,福建省作協副主席王炳根在圈子內有「茶王」之稱,正宗的品茶專家,梁朝晃的柑普茶按一套泡茶禮儀分送到大家面前後,當然首請茶王發言,王炳根輕啜兩口,慢慢吐出四個字:「溫潤,涵香」。又有人要茶王「定價」,王炳根接過一隻38克的柑普茶盒,端詳後認真說道,「應在128元左右!」梁朝晃遇到了知音,興奮地告訴大家,這一盒的市場售價是138元,全場響起一片掌聲。

  熱烈的氣氛中,主人鋪紙遞筆,請茶王留下墨寶,王炳根謙遜地笑笑,「我也要當『票友』了」,說話間,「陳皮涵香,溫潤邑葵」八個漢隸大字涵?墨香,溫潤地呈現在四尺對開的宣紙上。稍傾,炳根先生換管小筆落款:「茶人王炳根」,又補充道:「是『茶人』王炳根,不是『茶王』王炳根。」現場又是一片掌聲。

  豈料,「票友」書藝成了此次品鑒嶺南作家行的保留節目。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沙茅龍筆產地茅龍軒,《潛伏》作者龍一信筆留下「束草成龍」的行書條幅。在中國最大的紅木收藏家伍炳亮紅木博物館,《喬家大院》編劇朱秀海拈來「巧奪天工」落筆成書。《小鎮上的將軍》《八大山人傳》的作者陳世旭,《大國長劍》《導彈旅長》的作者徐劍,《牟氏莊園》《我們的連隊》的作者衣向東,都留下了與他們的文學作品等值的「票友」書法。最為出彩的是《烏龍山剿匪記》作者水運憲,老水今年七十有一,行頭卻是牛仔T恤、雙肩包、運動鞋,自稱水哥。一路活躍的水哥在茅龍軒時表現反常,看?別人奮筆疾書,他卻在一邊悶頭抽煙、喝茶。我湊過去套近乎,問水哥是不是要作畫、畫大公雞?他一驚,「你怎麼知道?」我笑答,「畫完再說。」果然,水哥氣運丹田,落筆驚風,須臾之間,一幅尾巴倒豎,驕橫尋釁的《公雞圖》似乎帶?打鳴聲攪動了畫室。返程車上,水哥要我解密,我說,我們這代人都知道畫「黑公雞」的畫家陳大羽吧,大羽老師是廣東汕頭人,我們在南京一度近鄰,他畫雞前的習慣動作一是悶頭喝茶,二是盯?畫案上的宣紙不停地嗅鼻煙壺,感覺構思得差不多了,拿起鼻煙壺往掌心一磕,再把手掌往鼻子上一捂,雙手一拍,走向案頭,三下五除二,一幅老辣遒勁的公雞瞬間跳躍在紙上。還有,我曾在一位朋友的書房,欣賞過一幅頗具大羽老師遺風的《公雞圖》,署名「湘匪水運憲」。

  5天的嶺南「票友行」,一位筆名「大解」的詩人兄弟、河北省作協副主席解文閣沒能擠到台前,在機場給微信群留言:「感謝香港商報的兄弟姐妹和同行大咖!這次採風看到各位揮毫書法,受到強烈刺激,回去後我準備練字,苦練三十年,到時候我會把我的書法作品強行送給朋友們,如果有人膽敢不接受,我就跟他沒完!」群友們群起點讚,我試?按原意分行,改編成順口溜一首:

  幸遇各位大咖/採風揮毫書畫/刺激十分強烈/回去要練書法/苦練三十周年/墨寶強賜大家/誰敢搖手不要/我就跟他沒完

  江門五邑金山客

  ■ 水運憲

  珠江西部入海口的西江與蓬江會合處,有一古城峨然矗立。該城南有煙墩,北有蓬萊,兩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

  江門市背倚珠江,直面南海,很早以來便是珠江三角洲西部中心城市之一。所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合稱「五邑」。粗略統計,五邑之地現有戶籍人口約340萬左右。這數字與一般地區規模相仿,無甚獨特,然而旅居在全球各地的華僑華人之中,居然有400萬眾來自於江門五邑,卻令人拍案稱奇。僅台山一邑,旅居世界五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便超過了130萬,比台山全市現有93萬人口還多出了40餘萬,坊間素有海內海外兩個台山一說,單以人口數量算,此說言之不虛。台山歷來被稱為內陸僑都,所謂「天下第一僑鄉」,實在當之無愧。

  中國人外出為僑的歷史源遠流長。自秦漢始,陸地已有絲綢之路通往西域,海上也有船隻東渡日本等地。商貿使然,中國人比較早便出現了人口遷徙。唐宋時期,中國經濟頗為發達,而東南亞等地相對落後,有不少華商便以海上販運和落地貿易為業,逐漸開始遷往國外定居。清代中期,國力由盛到衰,尤其兩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迅速解體,而當時西方的殖民經濟已興盛於東南亞。自此開始,出於生計所迫而飄洋過海的華工人數激增,已經高達百餘萬眾。大洋彼岸的美洲、澳洲掀起的大開發熱潮,使那裏成為人們心中美夢橫生的熱土。在「黃金夢」誘發之下,一批又一批前往淘金的貧苦華工絡繹不絕。可以說,清朝中期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百餘年間,中國的移民潮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最高峰。那個時期「中國出洋謀生的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分布之廣,遭遇之苦及影響之巨,均前所未有。即便放在世界史的範圍內亦屬罕見。」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耕文明的基本特徵就是宗族相依,熱土難移,非萬不得已,人們不會作遷徙之舉。清中期江門五邑人口大規模飄洋過海,就是因為清政府腐敗無能,人口膨脹,土地漸少,食物匱乏,農民的耕種所獲「不足以贍其身家」,造成社會矛盾日益加劇,民間的暴動、械鬥此起彼伏。有記載稱,在台山、開平、恩平交界之地,土著與客家人之間就暴發過長達12年之久的械鬥。「骨肉同胞相互殘殺數百次,致使田地荒蕪,百業凋敝」。而且當地經常會遭遇到颱風和旱澇等自然災害,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邑民為活命,固已引頸四望,急尋出路」。

  剛好那個時段恰逢西方藉工業革命成功而野心勃勃,擴張勢力。無論是殖民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交通、礦產、種植業的大舉開發,都急需大量的廉價勞工。尤其美國的西部地區土地廣闊,資源豐富,獨立戰爭之後突然出現了千載難逢的開發良機,而當時奴隸制度已經廢除,勞動力極度稀缺,那方土地一夜之間便「成為全世界勞動者及冒險家為之嚮往的新大陸」。

  這樣的歷史機遇對於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江門邑民來說,無疑有巨大的吸引力。19世紀4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了金礦,大批五邑華人立即蜂擁而至。他們欣喜地把處於淘金中心地區的三藩市稱為「金山」。此後在澳洲墨爾本也發現了金礦,譽為「新金山」。美國三藩市便易名為「舊金山」。久而久之,「金山」兩個字不再專指地名,字面的含意被逐漸泛化,儼然成為整個北美地區的代名詞。以至於從那裏衣錦還鄉的華僑華人,被人羨慕地稱之為「金山客」「金山伯」。他們隨身攜帶的箱子,叫做「金山箱」,那便是鍍過金的華僑華人特有的象徵。

  然而,能獲得此種象徵者為數寥寥,實在比登天還難。出洋謀生充滿了不確定性,絕對是一次艱苦的歷程,不啻於一場生命的賭博,其結局用九死一生來形容毫不為過。

  隨?當時的出洋務工漸成風氣,經營此類活動的中間行業也應運而生,五花八門。史料記載,清咸豐年間,五邑之地便有殖民者到處設立所謂的招工館,城鎮鄉村鋪天蓋地張貼「要發財去金山」的誘人廣告。出洋者經不住誘惑,便用家產和田地做抵押,換來少許出洋的路宿盤纏。可以想見,為了出洋而傾家蕩產者絕對不在少數。

  當時出洋大致是兩種方式,一種為「賒單」,還有一種是「契約」。「賒單」就是先賒賬,與僱主事先簽訂一個墊付船票和途中伙食經費的合同,抵達目的地之後,以工錢贖還。「契約」實際上就是賣身契,出洋者一旦簽下契約,他的目的地、工作性質、年限、工錢等等一概不由自主,全憑僱主處置。勞工們就跟賣出去的豬一樣,有去無回。廣東方言稱這種人為「豬仔」。招工館也因此稱為「豬仔館」,去招工館就等於去賣「豬仔」。運送勞工的船隻被人叫做「豬仔船」,那種船在博物館至今還有陳列,條件之惡劣超乎想象。勞工們在那樣狹窄的船艙裏飄向茫茫遠洋,路途遙遠,缺醫少藥,病死者接二連三。實在經受不住,也曾發生過相互殘殺的瘋狂行為,所謂勞工嘩變事件。人在絕望求生時候的那種血腥恐怖,讓人看得觸目驚心,毛髮悚然。豬仔船也因此被稱為「浮動的地獄」。

  華工出洋肯定是一部血跡斑斑的苦難史。世事蒼桑,斗轉星移,歷史已經演變到了改革開放的今天。那場規模恢宏綿延百多年的出洋大潮早已風波平復。一代又一代勞工的艱辛,大多也換來了旅居海外華僑華人穩定安康的幸福生活。他們的道路、經歷、心態乃至對世界的認知一直在改變?,只有一點卻矢志不渝,絲毫沒有動搖,那就是對故鄉和祖國的熱愛。當年從江門五邑走出去的勞工那份愛家愛國的情愫與生俱來,然而他們已客死他鄉,海外留下來的是他們的後代。華人的後代畢竟繼承?華人的基因,他們的血管裏永遠流淌?華人先輩的熱血,對故鄉祖國的認知和愛戀也始終不會改變。傳統中華民族的文化因子與海外異質文化積極碰撞與融合,在精神上形成一種文化多元的格局,重返家鄉報效祖國,是他們的優勢所在,也是責任使然。這就是江門五邑金山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有學者深刻地評述過當年的出洋潮,認為那是「普羅大眾對早已內外交困的大清專制帝國深深的失望所致」。「在此大背景下,出洋是逃離,也是以另一種方式對風雨飄搖的故國的『拯救』。這為他們將來『反哺』於故鄉埋下了一根閃光的伏線」。

  善哉斯言!

  帶葉紅柑染袖香

  ■ 龍一

  沒有主題的旅行如同沒有主旨的文章,走?走?便拉雜散漫了。這次前往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主題自然是新會陳皮,那麼次題呢?當然和以往相同,找出些本地特色美食,增廣見聞兼以解饞吻。

  作為天津人,我幾十年前知道陳皮,是糖果店裏的陳皮梅,可惜只見鹽梅不見陳皮。近些年來,隨?中國物流大發展,許多偏僻之地的特色名產漸漸流傳到天津,其中便有陳皮。然而,中藥講究地道藥材,食品講究珍稀名品,即然要用陳皮,不到江門新會走一趟,便是對不起這味食藥兼備的好物。

  乘火車去新會別有趣味,因為新會有中國最早的一條華僑自建的民營鐵路,1909年通車,如今在內容豐富精彩的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還能看到詳實資料和實物蒸汽機車。我乘高鐵在新會站下車,最先看到的是鳳山上的熊子塔,據說,站在熊子塔邊四望,目力所及之處才是地道新會陳皮的產地,遠離這片土地便難稱正宗。我知道熊子塔是因為塔下有個茶坑村與天津有關,清朝同治十二年著名思想家梁啟超在這座小山村出生,民國十三年他在天津意大利租界建成飲冰室,於是飲冰室便成為他總結平生思想,深刻關切國家民族之命運,著書講學的根據地,其思想學說影響至今。

  常言道,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來到新會這天恰值霜降,果農們忙?採收新會柑剝取「微紅皮」,婦女兒童負責晾曬早些時候剝製的「柑青皮」,而等到小雪節氣之後,便應該採摘剝製「大紅皮」了,這是剝製陳皮的三個階段,取得三種原料,收獲不同風味。如今看來,能將傳統地方特產發展成華人世界的流行時尚,新會陳皮算得上是個中翹楚。

  我總是替新會人可惜,新會柑剝皮後剩下那麼多果肉可怎麼辦?以往果農只能將果肉丟棄在田間,這些果肉經年累月自然發酵腐爛,常會造成環境污染。如今不同了,新會的幾家生物科技企業已經開始用果肉生產用途廣泛的酵素,未來應該還會發展出更多用處。

  逛過了茶坑村梁啟超故居,又逛過了柑橘園,主人給我泡了一壺用大紅柑製作的陳年「柑普茶」。這種柑普茶是新會人的發明,分小青柑與大紅柑兩種,就是沿?新會柑的果蒂周圍割一個小圓孔,從孔中掏出果肉,裝入雲南普洱茶,再用果蒂封口,然後就是多年翻曬的陳化過程了。主人拿來的這枚柑普色澤褐黑發亮,表皮均勻分布皺縮凹陷的「油室」,這正是新化陳皮區別於其他陳皮的鮮明特徵。

  近些年,柑普茶已經流行到天津,這次能在原產地的柑橘園邊細品柑普茶,更是別有風味。主人為我篩茶,茶杯雖小,茶湯卻深不見底,只在白瓷杯的邊緣處顯現出泛?金光的琥珀色。此茶入口醇厚,舌底生津回甘,在鼻腔深處,遠遠浮上來的則是幽幽的柑橘花香。我透過一層層的滋味,努力尋找「陳香」,因為,只有能夠分辨出這種獨特的陳香味道,才算行家,可惜我的道行尚淺,只能努力尋找。

  將這壺好茶喝過三五泡,我餓了,午餐自然是要吃傳統粵菜陳皮鴨。據說,如果讓幾位廣東人討論哪種陳皮鴨好吃,就如同讓天津人討論哪家的煎餅果子好吃一樣,多半會一言不合,吵上一架。這也難怪,因為在廣東各地,陳皮鴨的烹製方法各不相同,有先煮後蒸法,有先煮後炸再蒸法,有甜鹹口味,有鹹鮮口味。至於我嘛,我則喜歡最為簡單直接的陳皮燉鴨,可以先喝湯,品味陳皮從鴨湯中隱隱透出的鮮甜果味,然後再蘸料食鴨肉,不到新會,難得此食。

  飽食最宜暢遊,午後參觀一家新型陳皮企業,我從當年新柑皮直至五六十年的老陳皮,逐一取閱,細觀深嗅,大開眼界,足慰平生啊!各種陳皮製作的蜜餞、糕餅、糖果蔚為大觀,邊走邊食,諸般滋味紛至沓來,由此可見,陳皮食藥同源的傳統正在被新創意,新思維和新理念發揚光大。接?我參觀了利用新會柑果肉生產酵素的高科技生產車間,並且品嚐了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況的酵素產品,感覺味道頗佳。聽主人講,這種果肉酵素正處於宣傳推廣階段,一旦為世人廣泛接受,不單能夠解決新會柑果肉的再利用問題,更重要的是,古老的陳皮產業從此可以為世人提供一種健康有益的高科技新產品,算是老樹開新花吧。

  我的新會閒遊,終於對正宗陳皮得到些非親身體驗不能真切的認識,彌補了書面知識之不足,以免耳食之徒的缺陷。等我回到天津,再逢人們談論剛剛在中國北方流行的陳皮時,我便有眼見舌嚐之實可講,哈哈,不亦快哉!

  在新會,飲柑普茶

  ■ 王炳根

  新會的柑普茶,有講究。

  柑是大紅柑果皮,亦稱陳皮,產自廣東江門新會境內,其核心產區的範圍為:站在梁啟超故居背後的鳳山熊子塔上,目力所及,方是用於製作陳皮、製作柑普茶的大紅柑產地。此地出產的新會柑果大、皮厚實、細紋緊密,是製作新會陳皮的上品。普即產於雲南?海的普洱茶,此茶屬原生態宮廷級的喬木春尖,茶葉自身品質與價值,口碑皆好。以新會大紅柑果皮,將?海普洱茶裹入,成為一個新品種,即流行於廣東及海外的柑普茶也!

  新會陳皮早有所聞,可以入藥,可以為食,今次入江門,進新會,見到陳皮所衍生出的種種產品,歎為觀止,真是一塊陳皮鬧翻天,打造種種產業來。僅從事與陳皮相關產業的人員就達30萬眾,產值更是難以數計。

  此次在江門採風,最先在中南石油公司與陳皮與柑普茶相遇。品茶本應在茶室,有茶具、要有儀式感,但在這家公司品柑普茶,卻是在會議室裏,以會議的方式進行,介紹主賓、介紹公司的產業與產品、然後依次講話與發言,最後才集中到茶上。這對於茶人來說,就不是品茶,而是茶會。喝茶當然可以,品茶是要品言的,以隨意的喝茶行嚴謹的品茶,這對茶人的言說,是種危險。但由於此茶特殊,依然也可在內心排除種種干擾和雜念,進入茶的境界。

  我在採風的作家中,算是閱茶較多的一位,且有一枚「茶人王」的閒章,因而就被點了名去評茶。我在發言中用四個字描述邑葵柑普茶,即「溫潤,涵香」。所謂「溫潤」是說入口的感覺,細膩溫和; 「陳香」則有兩重含義,一是陳皮的香味,二是茶的沉澱之香,沖泡後散發出來的。我說,「湯色對喝茶的人非常重要。」邑葵柑普茶湯色微紅、清亮,保持穩定,茶的香味、成色、色號都非常好,作為一款主要用於保健的茶來說,十分難得。隨之,紙墨上堂,要寫字,我便寫下了品茶的感受:「陳皮涵香,溫潤邑葵。」

  董事長兼總經理梁朝晃說我的評價非常準確,不愧是「茶王」。新聞的公眾號發出來,都將我寫成了「茶王」,自是不敢當的,「茶人王」與「茶王」有大區別,茶人王是說一個姓王的茶人,把人字拿去了,便有些誇張了。其實,他更關注我對邑葵柑普茶的估價,確實也與實際價格十分接近。有人認為這個價格高了,我之所以做出與其定價接近的估價,完全出於我對茶在生產過程的付出,柑普茶比普洱茶又多出了好些道複雜的工序,除了以柑皮包裹外,還要通過陽光生曬、夜晚打霧、低溫乾燥等十幾道工序,前後要耗費幾百個小時,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邑葵柑普茶,才會有「陳皮涵香,溫潤邑葵」邑葵柑普茶。

  嚴格說來,柑普茶不是品鑒之茶,因為陳皮的味道濃烈,極易覆蓋茶的清香,甚至是普洱的陳香,平日飲用柑普茶,也往往與保健有關,比如它的化痰、止咳和消滯等功效。這款茶的出現,首先便是與此有關的。次日,採風團到了良溪村,在普茶製作作坊的牆壁上,無意間「遇上了」柑普茶的創始人。他的名字叫羅天池,清代道光年間(1826)進士,入士後曾在雲南做官,因「回人事件」辭官回鄉,才有了柑普茶的出現。牆壁的宣傳欄上,這位創始人的畫像與文字分列兩旁。文字錄於此:

  羅天池在雲南任職期間很喜歡飲當地的普洱茶,辭官後他帶了很多普洱茶回鄉。

  回鄉的當年秋天,羅天池不慎得了感冒,某日在書房內邊看書邊品茗,妻子用陳年柑皮煮水給他服用,他以為妻子煮水給他泡茶,於是把陳皮湯倒入茶壺內,這才發覺這是鎮咳、化痰的陳皮湯,倒掉又覺得可惜,抿了一口,頓覺陳年柑皮和普洱茶混合的香味直透鼻孔,口留餘香。再喝了幾杯,便覺得咽喉舒暢,咳痰也少了。第二天,羅天池又叫妻子煮陳皮湯水給他泡普洱茶,連服兩天,咳止了,痰也沒了,心中的鬱悶仿佛也被陳皮和普洱茶洗了去。至此,每喝普洱茶,他都喜歡加上一些陳皮一起泡?喝。

  隔壁的族弟給羅天池送來一些自己種的柑橘,他拿起柑橘看了看,心想:普洱茶放置的時間越長,就越醇厚滑膩好喝,新會柑橘也是放置的時間越長久祛痰鎮咳的療效越好。如何將這兩種食材結合起來存放,既方便沖泡飲用,也容易儲存起來呢?他把柑橘皮撕開三瓣,然後將普洱茶包起來,這樣雖然容易裝茶葉,但茶葉也易散出來。羅天池又想,如果要使茶葉放在柑橘裏不漏出來,柑橘皮就不能受到破壞,這須將果肉和核掏空。於是,他取了一個青黃的柑橘,用刀子將柑橘底部割開一小塊,把果肉掏空,用普洱茶將掏空的橘皮填充結實,再蓋上剛割下來的柑橘皮,把果子恢復成原狀,拿出去曬乾。曬乾的柑橘皮呈金黃色,既乾又脆,散發出淡淡的橘子清香。為了防潮和不壓破柑橘皮,他想起了雲南當地人喜歡用繩子把雞蛋綁成串來賣的風俗,就找來稻草,把曬好的柑橘茶一個個綁成串掛在書房。他還贈送了一些給鄉人,並手把手地教鄉人製作,柑橘普洱茶的製法便逐漸在良溪傳開。鄉人羅奇生、羅光耀還從同鄉中收集柑普茶到海外銷售。後來,柑普茶的製作方法傳到鶴山、新會、開平等地,並流傳至今。

  顯然這是後人的敘述,而非出自清代進士的手筆。但從這個記述中,柑普茶的出現與功效還是可信的。尤其是陳皮與普洱,都有年份的講究,兩者結合到了一起,便可能產生1+1大於2的能量,用今天的話說,叫強強聯手。這可能是陳皮柑普茶能夠超越陳皮、也能夠超越普洱茶,甚至超越其它的茶類而保持活色生香的原因吧。

  羅天池的後人,自然也就成了柑普茶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在茶室,我們喝了傳承人親自泡的柑普茶,或許是光亮的原因,湯色紫紅,入口柑味偏濃,茶氣較弱,香氣被柑皮所浸蓋。可能,傳承人遵守了創始人柑普茶的旨要,偏於藥理而輕放茶韻。我平日喝茶稍微講究一些,喝的茶的品種也多些,此次採風行,我的行囊中便有茶若干種,並且可以稱得上是好茶,比如1951年的老普,桐木關的煙小種,15年的大紅袍「王者歸來」,茶木人堂的正岩肉桂「藏相守」等,等待?晚間的茶席逐一上演。柑普茶都不能與這些茶論高低、爭「茶王」,由於陳皮的加入,它們已不在同一範圍內了。

  再次日,採風團到了新寶堂。這是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業當為對陳皮的開發與利用,產品除有各個不同年份的陳皮外,還有開發的多種衍生品,其如男女不同版的陳皮酵素飲料濃縮汁。陳普茶則是公司開發的重要產品,而他們這裏的新會柑普茶,品種又細分為小青柑、微紅柑、大紅柑及柑普茶等,有以陳皮包裹柑橘狀,也有普洱茶的餅狀。因時間關係,未及坐下品鑒。沾了「茶人王」三字的光,江門市新聞辦主任謝元春特地為我要了一盒小青柑,帶回家品嚐。

  來自湖南的作家水運憲,文壇稱之為「水哥」的大腕,說在江門遇到兩個「好玩」的江西人。一個是謝元春,他是來自江西的新聞發言官,對江門了如指掌,在邑葵的茶話會上,詳細地詳述了江門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行車途中又開小灶般的講述了江門五邑華僑的傳奇故事;另一個就是我,茶人王,每晚擺茶席,沐浴、端坐、升堂、開泡,說我像尊神,「裝神弄鬼」,不過,他又補了一句:「沒有茶人王的裝神弄鬼,這個茶喝得就不好玩了」。確實如此,茶裏有故事,尤其是武夷山的岩茶,每一泡茶都有一個故事,它的產地、氣候、環境、採摘的時機,什麼人採摘、製作、儲存等等,都是可以講成故事的。軍旅作家朱秀海、一個將《喬家大院》的故事講得國人皆知的大伽,他就說,喝茶就是要有故事,有故事的茶才能走得遠。但我們對新會的柑普茶都不怎麼熟悉,翻遍江門的宣傳材料,新會柑普茶的故事十分有限,真不知道能講出多少故事來?

  也許應由我的老鄉謝元春與江門的作家們,來開發,來創作,來講柑普茶的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董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