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解讀中美首階段貿協
2020-01-17    香港商报
 

  當地時間1月15日,中美終於在華盛頓簽訂首輪貿易協議,為由2018年起的爭論完成了第一個里程碑。市場討論誰贏了,誰輸了,但在協議的內容上、在投資市場上,雙方都是贏家。美方當然在徵收關稅和收窄與中國貿易逆差上有利,但中方呢?我們可以從關稅和與美國貿易數據兩個方面去分析。

  關稅方面,今次協議提到不會減去現有的關稅,已落實了的關稅中,2018年共有2500億元美元貨品徵收25%關稅,但2019年內12月的項目已暫緩,而9月約1200億美元的15%關稅將下調至7.5%。簡單說,2019年只加了「一點點」關稅,對中國內地進出口影響不算嚴重,因為參考2019年中國內地貿易總額約3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出口約17萬億元,同比增長5%;進口約14萬億元,同比增長1.6%;順差約3萬億元,同比增長25.4%!反映出2018和2019年就算加大了關稅,對中國內地在2019年的國際貿易影響其實不大。

  中美貿差有討價還價空間

  與美國貿易數據方面,參考2018年的數據,中國內地出口美國總額為約5400億元(美元,下同),而美國出口中國內地只有約1600億元,貿易差額約為3800億元,今天中國同意加大貿易額2000億元後,餘下只有1800億元的差額,但已是美國最大的逆差國 (美國三大出口國:第一是加拿大,第二是墨西哥,第三才是中國),因此預期未來在貿易差額上仍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另外,可留意額外2000億元貿易清單的內容,主要是製成品、能源、服務和農產品為主。但想一想,以上產品就算不向美國買,中國內地仍需要這些未能自行生產(如民航機)或短缺的貨品,例如農產品,清單中不單是大豆,還有豬肉,大家都明白增加供應對中國內地CPI有幫助。能源?相信影響中東和俄羅斯的生意較大吧!服務呢?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以金融服務為主,這亦是中國內地在資本帳開放重要的一環。因此,進口多了可被需求吸收,而非脅迫下損害經濟。

  那今天誰受害了?比較明顯的,是向中國內地出口相若貨品與服務的國家,例如歐盟和日本的飛機、高端零件、醫療及金融服務等,間接影響歐洲和日本的復蘇,也加深了美國與這些經濟體的摩擦。

  當然,我們不應預期中美未來在貿易甚至國際關係上,能因剛簽署的協定便完全解決,未來雙方將在不同層面上出現摩擦,畢竟世上最大兩個經濟體有文化和發展模式等的差異,將會影響未來數十年的投資市場,今天才是開始。

  共勉之。

  星展銀行(香港)高級投資策略師 李振豪

  (逢周五刊出)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董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