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廣州番禺:穿越古今 品味嶺南文化之燦爛 感受「智核」創新動力
2020-01-20    香港商报
 
  廣州番禺:穿越古今 品味嶺南文化之燦爛 感受「智核」創新動力
 
  「老城市,新活力」。擁有逾2200年建城史的廣州,既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是當今中國經濟創新的活力之城。參加第十一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的作家們,19日走入廣州番禺區,在南漢二陵博物館遙想嶺南第二個地方王朝--五代十國之一南漢國的歷史故事;踏足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嶺南文化古鎮--沙灣古鎮,了解嶺南文化的脈絡;深入小谷圍島,探訪廣州大學城智匯谷,感受番禺區「智核」的創新動力。
 
  朱樺 黃裕勇 同理 徐紅
 
  靜卧珠江水面,默默感受奇跡,見證雲變。從曾經靜謐的江心小島、森嚴的皇家禁地、迷人的嶺南水鄉,到人文薈萃充滿青春與夢想的大學城,小谷圍的前世今生盡聚於此。
 
  面積僅17.9平方公里的小谷圍島,2003年迎來巨變,數萬名建設者艱苦奮戰,建起一棟棟高樓,一座全新的大學城拔地而起。讓小谷圍迎來了新世紀的華麗蛻變--一個靜謐的江心小島變成一座人文薈萃的大學城。
 
  現在的小谷圍大學城,擁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藥科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廣州大學等10所高校(大學城南岸於2014年9月進駐了暨南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2所高校)。
 
  憑藉?廣州大學城科教資源集中優勢,讓這裏成為廣州市的「智核」和國際創新城的核心區,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範產業基地、健康產業產學研孵化基地、國家IC產業化基地三大產業園區,廣州超級計算機中心等重點科研機構的落戶,推動大學城由「科教之城」向「創新創業創造之城」轉變。
 
  南漢二陵博物館
 
  見證嶺南文化悠久歷史
 
  要重構小谷圍的兩千年歷史記憶,南漢二陵博物館是不二之選。這座於2019年5月17日正式開放,依託南漢二陵而建設的考古遺址專題博物館--南漢二陵博物館,通過考古出土文物、民俗老物件,展示了小谷圍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寂寥無音、五代南漢的皇家厚愛、宋明以後的宗族聚居,悠久歷史文化。
 
  曾經的小谷圍留給世人的,只有「海曲」「小圍」「劉皇家」等零星記載和傳說,以及世外桃源般的村落、田園和水鄉風光。然而2003年伴隨?大學城的建設,考古人員在這裏發掘上百座墓葬,大量寶貴文化遺產得到搶救和保護,小谷圍的兩千年歷史記憶得以重構。
 
  在博物館的展覽中,作家們了解到,文物部門在這裏搶救和保護了大量地上地下文物資源,發掘古墓葬145座、古遺址5處,出土各類文物3000餘件套。其中,南漢二陵、明曾豫齋墓、清炮台遺址等重要考古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發掘結束後進行了原址保護。南漢二陵的發掘還被評為「200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2006年,國務院將南漢二陵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過博物館的展覽,作家們全方位和立體地認識到,自然環境優美、歷史底蘊深厚的小谷圍,同時也是一座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醉美廣州大學城。
 
  大學城智匯谷
 
  感受灣區創新新引擎
 
  可以說,考古重構了小谷圍的悠遠歷史;而建設則譜寫了大學城的華彩篇章。從曾經靜謐的江心小島、迷人的嶺南水鄉,到人文薈萃充滿青春與夢想的大學城,番禺區發揮「智核」優勢,搭建資源高效對接的交流服務平台,讓小谷圍成為領航大灣區的智匯之谷。
 
  「廣州市智匯谷」作為廣州市智匯谷人才聯盟的承載平台,坐落在廣州大學城青藍街創智大廈,面積約1500平方米。一直以來,智匯谷協助配合番禺區布局人才發展戰略,致力於為精英人才創新創業保駕護航,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的定製化企業服務。
 
  在當天的走訪中,作家們了解到,「廣州市智匯谷」作為番禺區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人才雙創基地,目前已入駐了廣州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等一大批粵港澳青年創業項目。為更好地服務三地創業青年,番禺區在廣州大學城智匯谷設立智慧政務大廳,據悉,這是除番禺區政務服務中心以外,全市功能最全、可辦事項最多的智慧政務大廳。
 
  工作人員介紹說,在這個以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打造的智慧政務大廳,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落到實處,這裏提供24小時自助政務、自助出入境、自助稅務服務,並設置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專區,承擔企業快速開辦、跨城通辦、離岸受理等服務。這些政務服務都極大地方便了創業青年和創業團隊,凸顯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專區的服務效能,留住灣區人才,激發各類市場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
 
  在「廣州市智匯谷」,作家們偶遇正在趕工發貨的萌可科技青年創業者。萌可科技創業者擁有廣州美院研究生背景,他們運用新材料,再附加一些新的設計,打造出一款今年情人才的爆款飾品「一新一意」。
 
  「你們做過市場調查嗎?產品能賣出去嗎?」面對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蔣子龍的詢問,這些年輕的創業者顯得信心十足,「我們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上主推這個產品,現在單款的出貨是在5000至1萬單左右,我們估計2020年這個『一心一意』飾品可賣10萬單」。
 
  浙江省作協副主席陸春祥在智匯谷參觀後感言:「這裏環境很好,大學城是廣州的發動機,是廣州起飛的地方」。但他同時也建言,建好創業孵化器,不只是做幾棟漂亮的房子,而是要引領新人才集聚,番禺仍然任重道遠,致力開創新時代大灣區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新局面。
 
  在沙灣見證歷史文化保護與藝術開發
 
  當天作家還到訪廣州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沙灣古鎮,參觀沙灣何氏大宗祠、廣東音樂紀念館、何炳林院士紀念館,品特色美食沙灣水牛奶。「這裏跟一般的古鎮不一樣,保護得很好,且有人居住,它充滿了煙火氣和生機,非常好。」安徽省文聯原主席季宇深有感觸。
 
  在8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沙灣古鎮形成並保留了以傳統歷史文化和民間文化為主體的嶺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廣府文化的傑出代表,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沙灣古鎮「石階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保存完好,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國時期的古建築以及大量磚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畫等藝術精品,藝術風格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沙灣擁有龍獅、飄色、廣東音樂、蘭花四大文化品牌,《雨打芭蕉》《賽龍奪錦》《餓馬搖鈴》等著名樂曲也是沙灣誕生的作品。大量祠堂、廟宇等古建築和商業遺址、民居遺址保存完好,廣東音樂、飄色、龍獅、蘭花、飲食等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長盛不衰。
 
  留耕堂領略嶺南古建築綜合藝術之美
 
  在沙灣古鎮,作家們走入何氏大宗祠。這個被當地鄉人慣稱「留耕堂」的建築,是沙灣何族禮祀初世至五世祖先的始祖祠,始建於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歷元、明、清各朝,祠宇曾多次擴建和重修。
 
  何氏大宗祠其建築面積3334平方米,為中軸對稱的五開五進格式布局,是廣州地區現存年代久遠、規模宏大、造工精巧、格局高雅的嶺南古建築。今天,它以其恢宏瑰麗的面貌及悠久豐富的宗祠文化重光於世,予人以文化承傳、繼往開來之激勵。留耕堂2019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被中國著名文物考古學家夏鼐及其專家組譽為「嶺南古建築綜合藝術之宮」。
 
  沙灣古鎮何氏大祠堂給季宇留下極深的印象,「這裏無論規模,還是建築精美,都比較突出,在全國其他地方不多見」。他特別感興趣的是何氏是從自己的老家安徽廬江遷過來的,是安徽子弟。他感到這個地方特別重視教育,這裏湧現了很多進士,還有一門六學士,正是由於重視教育,支撐著這個家族的發展。
 
  音樂比文字表述更豐富
 
  沙灣是廣東音樂發源地,歷史上產生了廣東音樂先驅何博眾及享譽中外的「何氏三傑」(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創作出了《雨打芭蕉》《賽龍奪錦》等廣東音樂名曲,對廣東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沙灣也因此成為歷史上廣東音樂最活躍和廣東音樂歷史遺蹟最多的地區之一。
 
  位於沙灣古鎮安寧路青蘿會館在沙灣廣東音樂館,這是一座由廣東音樂私夥局演奏廳、廣東音樂展覽廳、沙灣廣東音樂「何氏三傑」展覽廳、互動展示廳,是集表演、展示、觀賞、體驗於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場所。
 
  在參觀沙灣廣樂音樂館時,江蘇作協副主席儲福金說,音樂比文字表述還要好,更豐富。他認為,以沙灣為代表的廣東音樂,喜氣洋洋,就像「福」字一樣。走進沙灣,讓他感受當地過年氣氛,對這種音樂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老子曾說過音樂可以治病,喜慶的石灣音樂能治病」,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陸春祥則認為,「在音樂館中居然聽到薩克斯和提琴演奏,顯示廣東音樂融合了西方元素。」
 
  在沙灣古鎮的美食代表--沙灣奶牛皇后店,作家品嚐了姜撞奶和雙皮奶。他們不住地稱讚,「正宗,奶味醇厚,爽口,特別好吃」。據了解這裏是每年沙灣美食節的重要節目之一。其奶源是沙灣鎮政府建立的西村標準化奶牛養殖場,被國家農業部評定為廣東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走在沙灣古鎮的街道裏,江西文聯原主席陳世旭說:「住在這裏很安靜。」當他得知這裏是旅遊旺地,人氣很旺,更是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陳世旭表示,廣州通常給人印象是風氣領先的地方,此次品鑒讓他感受到廣州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所到街道如永慶坊,還有鄉村如沙灣古鎮,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的痕跡。無論保護也好,還是發掘也好,又或文化藝術開發,給我的印象比較深。」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李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