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科技戰「疫」 建樹寥寥
2020-02-10    香港商报
 
       张碧珊
 
  從2003年的SARS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殷切希望科學技術成為那一道最堅不可摧的防線。可惜,眼下大數據雲計算還有5G,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防疫戰中,可以說是乏善可陳。
 
  先說戰疫頭關口罩,因為過敏囤了一些,本以為穩坐釣魚船靜看風雲變,哪知這款口罩原來不能抵禦新冠病毒,哭暈一看,更是電商街鋪全部沽清。從廣州親朋好友的朋友圈裏看到,北京路步行街一家藥店外,蛇餅打排隊買口罩,鍾南山院士強調14天少出門不聚集,人們為了口罩統統拋諸腦後。
 
  科技變現刻不容緩
 
  實際上,在中國智能手機那是幾乎每個城裏人一刻不離手的必需品,換言之,人流聚集的數據是可以被讀取的,從而實現多少平方米內聚集人數超標發出警報,很可惜,移動聯通和電信三大運營商均無提供任何這方面的內容服務產品信息,如果說這涉及個人隱私,那麼在疫情發生的時候特事特辦又可否變通呢……更進一步,除了跟進城裏疫情小區分布地圖,微信可否提供一個官方授權的小程序,社會各界呼籲市民開通,當出入人員密集地方開啟地圖便能獲知,大家自行斟酌是否依舊堅持前往。
 
  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鐵路部門承諾對於錯峰返程可以通過售票系統實現乘客位置相對間隔,只可惜在微博上看到的照片是,某大城市火車站入口檢測體溫行李安檢的地方,滿滿當當的扎堆人潮。若不能有效定位及時發布密集提示,隔離只能成為一種理論狀態。
 
  最後來說如何守住廉潔高效的尾關,紅十字會的任何物資派發,理所當然是完全可控的,只要想想,每年的「雙十一」,那時候才真叫物流巔峰,試問哪件包裹沒有高效投送,若有也早被投訴了,視每一個N95口罩為一件「雙十一」商品,最終流向的位置和時間軸百分百有跡可查。更極致的是,疫情後生產的每個N95,完全可以實現追蹤至打開使用的個人,從而不必在抗疫同時還要分心兼顧濫用緊缺物資,這是細節問題。
 
  一罩難求,由此引發科技變現細化的提升空間。疫情過後,別光紅十字會反省檢討,也不能止步於處理個別衛健委官員,大眾首先就該反思還要繼續獵奇嚐鮮穿山甲果子貍野味嗎?此外科技部工信部交通運輸部也好好想想如何在節骨眼上下功夫形成合力,成為堵死新型病毒的銅牆鐵壁。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郭玉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