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留30億擴建科學園
【香港商報訊】記者潘晶報道: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延續過往幾年對科創方面的投入,新措施包括預留30億元推動科學園第二階段擴建計劃、優化「科技券」、預留10億元作為智慧交通基金,以及預留6000萬設立地理空間實驗室等舉措。
冀科學園第二階段3年完工
香港科技園公司指出,已委託顧問進行總體規劃研究探討發展方案,根據科技園公司的初步建議,第二階段擴建計劃將在科學園內加建兩座實驗室附屬樓,以及位於平台的專門實驗室。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兩座實驗室附屬樓計劃用作機械人技術及人工智能的實驗室,樓高為6至7層,面積約為2.8萬平方米,以應付園區內的實驗室需求,並會在大埔科學園內尋找合適地點,目前已進行相關研究,期望2021年獲立法會財委會撥款,3年內完成工程。
此外,數碼港第五期發展用地正進行法定城市規劃程序。陳茂波指出,計劃於2021年上半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預計最快於2024年竣工,期望可吸引更多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進駐。
譚偉豪:業界望資金盡快到位
事實上,在過往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亦對科創方面有較大的資金投入。新興科技教育協會會長洪文正指出,政府加大力度培育本地科創人才,如STEM課程等,讓不僅是數碼港和科學院,而是全香港的其他機構都可以請到很多畢業生。他又指,可以看到香港的科創公司多了很多,地點不只局限於數碼港,在本港各區如觀塘都可以見到。
天使投資脈絡前主席譚偉豪指出,本港科創整體氣氛有所改變,可以看到港府有決心。但他亦坦言,港府投入在科創的錢很多,「水塘」的「水」很多,但錢流下來的速度卻很慢,未見到實際的發展。他強調,就目前情況來看,速度比錢重要,業界期望錢可以快點到位。另外,他認為本港的科技人才需要靠引進,目前擔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很多人才都不敢來,資金盡快落地亦有助吸納優秀人才。
預留6000萬設地理空間實驗室
在智慧城市建設上,今年預算案亦有較多舉措,包括預留6000萬元設立首間地理空間實驗室,鼓勵民間開發應用空間數據的流動應用程式,以及為智慧交通基金預留約10億元,資助企業或機構進行與車輛有關的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預計基金可在2020/21年度內正式投入運作。
智慧城市聯盟會長楊文銳表示,智慧出行如無人駕駛等技術都需要支援,例如電子抄牌等可以減輕人手,但需要車與人、車與車、車與道路的溝通,這些都需要研發技術。此外,預算案還提到將於今年公布《智慧城市藍圖2.0》,他希望有關藍圖能讓市民感受到智慧城市對生活的好處,以及能夠探討公私營合作的可能性。
【回響】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洪為民
以往中小企大多不捨得亦不敢投入太多資金做科技,而科技其實可以促進企業發展,本次預算案提高了「科技券」資助上限,可以吸引傳統產業轉型。香港的四大支柱行業中,除了金融業運用了較多科技外,其他行業都比較缺乏,而今次「科技券」資助上限的提高正好是一個契機,可以吸引中小企在科技方面多投入。
新興科技教育協會會長
洪文正
政府加大力度培育本地科創人才,如STEM課程等,讓不僅是數碼港和科學院,而是全香港的其他機構都可以請到很多畢業生。香港的科創公司多了很多,地點不只局限於數碼港,而是在本港不同的地方都可以見到。
天使投資脈絡前主席
譚偉豪
政府投入在科創的錢很多,但錢流下來的速度卻很慢,未見到實際的發展,速度比錢重要。香港的科技人才需要靠引進,如果希望吸納優秀人才,資金亦需要盡快落地,太遲的話就吸引不到人才。
智慧城市聯盟會長
楊文銳
智慧出行如電子抄牌等,可以減輕人手,但需要車與人、車與車、車與道路的溝通,這些都需要研發技術。楊文銳又指出,希望今年《智慧城市藍圖2.0》能讓市民感受到智慧城市對生活的好處,以及能夠探討公私營合作的可能性。
【預算案拆局】擴基建壯大香港創科產業
香港創科產業早年基建設施不足,如今港府急起直追,大灑金錢加強數碼港及科技園公司兩大創科平台的硬件,不僅給予跨國科創企業落戶香港的信心,更為壯大香港創科產業助力。
助企業進軍尖端科技
半導體及相關產業在台灣地區極為蓬勃,是支柱產業之一。反觀香港,從事半導體產業兼以香港為主要生產基地的半導體企業寥寥可數,除了因為香港的土地規模,難以讓大型半導體行業進駐,更甚的是欠缺生產設施支援,使到半導體這個行業,仍予港人遙不可及的感覺。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向科技園公司增撥20億元,將元朗工業舊廠房改建為「微電子中心」。這項措施不僅是激活晶片在香港研發及生產,由於晶片製造與當今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AI)產業密不可分,故港府當下構建微電子生產設施,為香港創科產業進軍最尖端科技,踏出重要一步。
租金不減難吸引企業落戶
不過,即使內地及海外科創企業有意來港開拓科創產業,但辦公室租金依然居高不下,使到不少科創企業對香港避之則吉。目前數碼港及科學園辦公室的呎租,可與中環甲級寫字樓分庭抗禮,若欠缺資本實力,根本負擔不起。
要壯大香港的創科產業,除了要針對特定行業構建設施,政府應在某種程度上,讓落戶香港的科創產業,能以合理水平租用辦公室,或向這些企業提供租金津貼,從而提高香港在科創企業心目中的吸引力。
港府早於2017年施政報告中便提出在科學園斥資8億元興建創新斗室,供海外科研人才租住。創新斗室預算今年底可以完工,政府若要吸引科創人才落戶香港,日後創新斗室的租金水平絕對不能脫離個體創業人士的負擔能力,以免淪為「地產項目」。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科技券政府出資比例增至3/4
【香港商報訊】記者潘晶報道:財政預算案提到,當局今年4月起會優化「科技券」計劃,鼓勵本地企業更多使用科技服務和方案,提高生產力或升級轉型。政府的出資比例會由現時的三分二上調至四分三,資助上限亦會由40萬元提高至60萬元,而可獲批項目的上限亦由4個增至6個。
助中小企升級轉型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洪為民指出,以往中小企大多不捨得亦不敢投入太多資金做科技,但科技其實可以促進企業發展,而本次預算案提高了「科技券」資助上限,可以吸引傳統產業轉型。他又指,香港的四大支柱行業中,除了金融業運用了較多科技外,其他行業都比較缺乏,而今日「科技券」資助上限的提高正好是一個契機,可以吸引中小企在科技方面多投入。他又指,本次疫情亦正好印證了中小企科技轉型的需求,因疫情導致大家無法見面,工作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讓中小企看到了科技轉型的重要性。
財政預算案還提到研發應用,以最近的防疫抗疫工作為例,政府使用由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自行研發的電子手環,協助家居檢疫工作。此外,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亦授權一間口罩生產商利用其專利納米纖維技術,生產透氣度高、有殺菌功能的口罩。政府亦正探討與可重用口罩相關的應用科技方案。
科技醫療發展需跨部門合作
天使投資脈絡前主席譚偉豪表示,電子手環和重用口罩為防範疫情起到了救急的作用,惟只是科技醫療中的冰山一角,市面上還有很多技術,如利用機械人、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進行檢測,同時亦可以保護醫生和護士,減少他們面對疫情時的恐慌。他又認為,需要推動政策以促進醫療體系和科技的結合,而這些都需要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跨部門合作,才能讓人才和科技產生實際效應。
譚偉豪又稱,每個國家的科技醫療水平不同,如新加坡在本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淡定,醫務人員沒有表現出恐慌,就是因為他們「底子厚」,有很多先進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幫忙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