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中小微企
復產脫困需及時雨
2020年開年以來,一場殺傷力極強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從湖北省武漢市蔓延至全國各地和全球多個國家,讓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身處其中的全國千萬中小微企業更是面臨生死大考。人口的正常流動被阻斷、居民消費需求被抑制、產業鏈開工不足、員工防護用品不多等,正全面衝擊各行各業的復工效率和進程。如何實現防疫和穩經濟兩手抓,救助中小微企業脫離困境,打好中小微企業保衛戰,已然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考題。 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中小微企日子艱難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抑制,復工日期被迫延長。在營業收入陷於停滯的階段,企業的工資、社保、租金等剛性成本支出卻要繼續,導致部分企業遭受嚴重損失。而對於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的中小微企業而言,在疫情未完全得到控制之前,也難免要過上一段艱難的「苦日子」。
內地餐飲業知名品牌西貝董事長賈國龍是最先「喊苦」的企業家之一,他稍早前曾表示,公司經營告急,春節損失七八億元,員工工資每月支出超1.5億元,靠貸款資金撐不過3個月。魅KTV投資人、桔子水晶酒店創始人吳海也在其個人微信號中透露,正常情況下不營業沒收入只能撐兩個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近日牽頭推出的《企業開工力調查?報告》顯示,疫情導致企業延遲開工,約96%的企業難以承受兩個月以上的延期。其中,約67.7%的被調查企業表示最多能承受兩周以內的延期,能夠承受2周-1個月延期開工的企業約佔五分之一,能夠承受1個月以上延期開工的企業為7.1%,能夠承受2個月以上延期的企業僅佔1.7%。
北京經濟運行研究會副會長田雲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去年中美貿易摩擦的衝擊下,中國的中小微企業已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加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無疑將對中國經濟造成更大的衝擊,尤其對批發零售、餐飲、旅遊、酒店等行業的打擊非常大,而這些行業又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個體經營戶居多。因此,疫情蔓延導致的居民足不出戶、企業復工復產的延遲,將使得這些中小微企業面臨諸多挑戰。
復工復產面臨困難
對於企業來說,如果「坐吃山空」,無疑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盼望早日復工」是他們的共同心聲。不過,由於疫情的危險性,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着很多困難需要解決。
2月2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二級巡視員舒朝暉就表示,中小企業特別是一些小微企業,生產和辦公條件、人員、資金都比較弱,受到疫情影響較深,是復工復產的難點,也是重點。企業規模越小,復工率越低。工信部根據對240萬戶使用雲平台和電商平台的中小企業監測顯示,全國中小企業的復工率目前只有30%左右。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亞洲金融風險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秦逸飛認為,隨着疫情的爆發,地方政府陸續啟動一級響應,迅速從交通管制、人口流動、停工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管控。而在應對企業迫切的復工需求方面,地方政府普遍較為消極,設置重重阻礙嚴格審批管制,對中小微企業來說,這種消極影響是巨大的。
秦逸飛說,儘管中央政治局、國常會、五部委等都陸續有一些文件出台,也表示過抗疫和經濟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但就目前而言,人口的正常流動被阻斷、居民消費需求被抑制、產業鏈開工不足、員工防護用品不多等,仍全面衝擊各行各業復工效率和進程。
中泰宏觀團隊2月14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儘管近期各地、各單位都陸續宣布復工,但實際執行情況或並不樂觀。從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的地鐵客流量數據來看,往年春節一過該數據就會逐步回升,然而今年各地客流量仍處於低位,僅為往年正常水平的一成左右。往前看,未來的復工進展可能仍然偏慢,企業復工申請等流程均需要一定時間,工業生產要恢復至正常水平,預計至少要等到3月中旬。
救助「組合拳」相繼出台
根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朱武祥、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魏煒等學者2月6日聯合調研發布的《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及應對思考》調查,50.2%的企業希望政府在社保、租金、員工薪資等成本支出方面給予補貼或減免;21.33%的企業希望減免稅費,希望提供流動性支持的企業佔比12.48%;還有10.16%的企業希望適度延期償還貸款或豁免部分債務。
實際上,為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均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在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延繳社保、延期還本付息等方面為施予援手。
在2月25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舒朝暉表示,國家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最近出台了一系列的財稅、社保、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2月9日,工信部印發了《幫助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共渡難關的有關工作的通知》,裏面明確了20條措施,幫助企業堅定信心,有序復產。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加強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的幫助力度,救助政策要精準落地,政策要跑到受困企業的前面,工信部要把這些政策落實好,千方百計為中小企業復產紓難解困。對暫時不能達到指南要求的這些中小企業,工信系統和各級地方中小企業管理部門要對他們加強指導和服務,要按照風險等級、分類管理的原則,積極創造條件幫助企業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分類分批推進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
此前2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指出,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以減輕疫情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使企業恢復生產後有一個緩衝期。除湖北外各省份,從2月到6月可對中小微企業免徵上述三項費用。
減輕負擔為第一要務
「首先,減輕企業負擔為第一要務。公共稅費能減免就減免,不能減免的就適當緩交;應該按照用工人數給予中小企業員工補貼,辦公費用補貼或減免、延期並由政府擔保;企業間費用與債務,政府能協調則協調,能擔保則擔保,儘量促進企業間合作和流動性補足。」秦逸飛說,其次,除了節流,還要幫助企業開源。政府部門能服務外包的儘量承包給企業,盡可能為企業創造收益;由於政府掌握着強大的信息中樞,盡可能多的為互相有需求的不同企業牽線搭橋,切實履行服務型政府職責。
在田雲看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層面,都應該更加的重視中小微企業發展面臨的難題,因地制宜出台應對之策,緩解企業目前遭遇的困局。他表示,最近中國出台的這一系列扶持政策能否起效,關鍵在於這些政策能否真正落地施行。此外,基於行業協會、中小企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力量對相關行業和企業更為熟悉,政府應發揮這些組織和機構的作用。
企業開源節流尋求生路
企業在疫情蔓延導致的資金鏈吃緊的情況下,企業為了生存下去,正試圖在「開源節流」上尋找出路。開源方面,也就是在增加營收上,轉換經營場景是有效的場景之一。比如餐飲業企業,實體店上不能開門迎客,都紛紛布局線上市場,以維持部分的經營收入。而對於純線下的企業而言,比如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企業,只盼望能夠早日復工,以使損失能夠降低。但復工一拖再拖,企業則會從「節流」方面入手,比如消減人工支出,所以裁員將是其中的選項。
秦逸飛指出,在適當履行企業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基礎上,生存是企業第一要務。而現金流是企業的生命,特殊時期比黃金還珍貴,所以可以節省現金流的一切方法都值得嘗試,比如降薪、裁員、縮減辦公成本和管理成本等。「遠水不解近渴,內因決定外因,不管有沒有外部救助措施,企業都必須想盡一切辦法進行自救,至少要撐到援兵到來。員工、管理層必須要和老闆同仇敵愾,同心戮力才能共同爭取到一線生機。必要時刻,需要與同行、上下游抱團取暖,聯手渡過難關。」秦逸飛說。
《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及應對思考》調查報告顯示,為渡過難關,22.43%的企業計劃減員降薪,21.23%的企業準備貸款,16.20%的企業選擇停產歇業,13.58%的企業股東自己增資,還有10.16%的企業選擇民間借貸。當然,企業可能會同時採取多種途徑渡過難關。
穩就業成當務之急
實際上,企業倒閉和裁員現象已在上演。在春節假期之後復工的第一天,新潮傳媒就開會宣布減員500人,佔總員工數的10%,高管集體降薪20%。新潮傳媒CEO張繼學解釋稱,新潮帳上儘管還有近10億現金,但如果收入歸零,也只能活六七個月,要戰勝此次疫情,必須踩死殺車,卡死現金流,降低成本,確保活着。
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行業分布範圍廣,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相關數據顯示,中小微企業貢獻了中國約50%的稅收、60%的GDP、70%的技術創新和80%的就業,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分析人士認為,如何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小企業紓難解困,打好中小企業保衛戰,做到防疫生產兩不誤,是目前一項非常緊迫、非常重要的任務,更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考題。
秦逸飛指出,根據目前已知對經濟的衝擊和不確定風險的預估,中小企業倒閉潮必然到來,只不過規模或大或小而已。他表示,正常經濟條件下企業優勝劣汰都在所難免,本次疫情宏觀危機又疊加經濟下行周期壓力,中小企業脆弱的抗壓體系可以想象一觸即潰。雖然目前尚無法預估具體倒閉企業數量,但企業自救措施和政府救援手段如若不能應對得當,一旦形成企業倒閉潮,數量將是十分龐大,對宏觀經濟的衝擊和影響也將十分巨大,是中國乃至世界經濟都不可承受之重。
2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要突出抓好「六穩」的首要任務--穩就業,抓緊出台科學分類、切合實際的復工復產防疫指南,指導各地合理確定復工復產條件,取消不必要的保證金。加快落實已出台的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有針對性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