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隔離的第八天。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給參加者一部手機,提供Wi-Fi,但是不能出門, 看看參加者能待多久。我想,我可以呆1個月,當然,如果可以點菜就完美了。
作為一個入門級經濟學研究者,我在隔離期間發現了幾個有趣的現象:
在不能出門的日子,我買了酒精搓手液、睡衣、耳環、燜燒杯、手袋、護膚品、帽子、沐浴液及香水等。每天花至少2小時線上shopping,每天至少買兩樣東西。之前在工作忙碌的時候,我根本無暇像現在這樣貨比三家,細細翻查買家的歷史評價。
消費頻次影響滿足程度
這樣買買買,是不是荷包要破產?那倒也沒有,因為到處都在傳裁員、降薪和破產的新聞,所以我有意控制購物的金額。最近10天,45%帳單的金額都不足100元(人民幣,下同),比如襪子及手機殼;30%的帳單金額不足300元,比如衣服及燜燒杯;25%的帳單金額超過300元,主要是珠寶首飾。
但是金額小和金額大給我帶來的滿足感差異不大,我把這個解釋為「巧克力效應」,專賣店的巧克力和超市開架的巧克力,價格相差幾倍,但是入口後給妳帶來的多巴胺效應是接近的。
反而,頻率是滿足感的重要變量。每一次下單都有獲得感,最快樂的就是起床發現快遞包裹已經快到小區,每一次拆快遞包裹,都有種手拆生日禮物的喜悅感。也就是說,在消費額不變時,shopping次數卻增多,可以獲得加倍的快樂哦!
自己美容省下一筆
不能去美容院的期間,皮膚居然是最好的,因為有充足的睡眠,伴隨我多年的黑眼圈居然消失了。清淡的飲食,讓我的皮膚光潔不長痘痘。屈指一算,已經有一個多月不做臉、不做按摩、不美甲、省下了2000元。說到這裏,我不禁為那些美容院、髮型屋、Spa中心和美甲店捏汗。不知道春暖花開時妳們還在嗎?
再講一個笑話,在此特殊時期 ,唇膏銷量並未飆升:因為戴口罩擦了唇膏也看不到,反而會弄髒口罩。
但是以上的消費都是「唇膏效應」的變奏。那麼,在眼下娛樂受限,出行受限,收入受限的情況下,哪種事物最可被視為「口紅效應」呢?美食、好看的衣服、實用的小家電,沒有廣告的視頻網站,都是特殊時期的商機,可能會像2003年沙士那樣,誕生淘寶級別的黑馬。你,看懂了嗎?
李逸嘉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