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如何透過音樂獲得治療效果?
2020-03-12    香港商报
 

     音樂治療方法包括聆聽法(listening)、即興法(improvising)、再造法(re-creating)和創作法(composing)。聆聽法參考受助者的音樂喜好並提供合適的音樂類型;即興法透過即興奏樂、唱歌、玩樂器及發聲等進行互動;再造法以樂器合奏或歌唱形式與音樂治療師合奏喜愛的曲目;創作法是指治療師協助參加者創作新的音樂,都有助放鬆減壓、抒發情緒、表達自我。Carol曾經治療過一名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幼兒,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社交焦慮症,患者在熟悉的環境下能夠正常說話,但在某些社交場合卻沉默不言(超過一個月)。這名受助者在學校及某些親友聚會不說話,但在家中卻暢所欲言,因為太過年幼,父母不想孩子看醫生及吃藥,因此選擇嘗試音樂治療。整個療程共16節,一星期一節,每節約45分鐘,Carol剛開始用了兩節時間進行評估,從而探索如何與受助者建立信任關係、受助者喜歡的音樂類型、與家人互動時的感覺、情緒表達、理解能力、異常行為等,從而制訂治療方案。受助者剛開始也是沉默,於是Carol便用音樂的方法讓幼兒回答,例如將問句用音樂唱出:「你幾多歲?」再請對方以搖鈴回答,從而漸漸溝通成功,後來因為受助者喜歡大力玩樂器,他們便創作了一首「大力歌」。Carol會根據對方的喜好轉換音樂形式,從而減少受助者的顧慮、放鬆心情。到了第7節時,受助者已開始會問答一些短句,但Carol發現當問及一些情緒問題時,如「你現在開心嗎?」對方還是沒有反應、回避問題,於是Carol又想了一個活動,把樂器與絲帶綁在一起圍成圈,不同樂器代表不同情緒,家人也一起參與,根據歌曲的節奏,輪到誰敲樂器就說一件相關的經歷,從而引導受助者表達情緒,並分享不開心的經歷。後來到了最後幾節,受助者在學校開始與同學及老師有簡單交談,以及正常表達情緒。Carol表示:「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及選擇,切勿責怪子女或強迫他們說話,多透過他們有興趣的遊戲,放鬆心情及增加互信。」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