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春夏宜祛濕養脾
2020-03-26    香港商报
 

  在致病的「六淫邪氣」中,人體最怕濕邪,中醫認為濕是萬惡之邪,最難調理,治療上有燥濕、利濕、化濕、滲濕等多種方法,在治療新型肺炎時也以化濕清毒為要。春夏交替之際氣溫回暖,潮濕炎熱,身體容易因濕邪而發病,記者請來註冊中醫師郭志華講解如何判別濕氣及其成因,由飲食及生活入手去除濕邪。撰文、部分圖片:Karena

  引起濕邪的原因可分為外濕、內濕。外濕,是因為外部環境潮濕,如陰雨天氣,長期處於潮濕環境中,會使濕氣入侵體內。內濕,指因人體的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發生障礙,引起體內水濕停滯。郭醫師解釋:「如常吃甜食、肥甘厚味、飲凍飲都會損傷脾胃,脾虛生濕。」濕邪在人體中不會單獨存在,有濕熱、寒濕、暑濕、風濕等。體內濕氣重會使身體出現問題,如「濕鬱肌表」,使身體出現濕疹、風疹等皮膚病,若「濕阻經絡」、「濕着筋骨」,則會使肢體、關節痠痛,其他症狀包括肚瀉腹痛、疲倦、經痛、頭痛、手腳冰涼等。

  「三看」判濕邪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郭醫師指可以由精神、舌苔、大便三方面去看。早上起床時如覺得疲勞、不想動,像穿了一件濕衣服,即中醫說的「濕重如裹」,體內便有濕氣。第二,可看舌苔,古代醫家說「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反映身體狀況,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表面有一層薄白舌苔。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濕;如果舌苔厚而發黃,則說明體內有濕熱。第三,如廁時看大便,大便溏軟不成形、黏在馬桶上,又或用三、五張廁紙反覆擦也擦不淨,表示體內有濕氣。

  宜健脾利濕

  脾胃虛弱者,其行氣化濕能力較弱,容易積濕,養好脾胃是排走濕氣的關鍵,很多食物都有助健脾除濕,郭醫師說:「五穀中的稻米、薏仁有助祛濕,蔬果中有木耳、絲瓜、蘋果、紅棗、西瓜、冬瓜、苦瓜等,如薏米煮粥、紅豆湯、冬瓜湯等簡易湯品都能利水消腫、健脾祛濕。此外,還可以選擇生薑、茵陳、芡實、車前子、茯苓、淮山、陳皮等中藥材煲湯、煲粥或煮茶水喝,可以利尿、除濕。」坊間有很多祛濕茶為令口味更好而加入糖又或製成凍飲,喝起來好像糖水般,但過甜的飲品不但無助祛濕,反而令濕氣加重,凍飲也因生冷而令脾胃受損,水濕不化,加劇濕氣的問題。

  豆類有助化濕

  大部分豆類均有健脾化濕作用,但性質各異,應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郭醫師表示綠豆、赤小豆偏涼,能清熱解毒、消暑利尿,對燥熱者很有效,但體寒者不宜食用。偏寒者可食用紅豆、白扁豆,性平,且紅豆能利水消腫,白扁豆能健脾益氣。黑豆則具補腎作用,對腎虛者較有幫助,有滋陰補腎、烏髮等功效。她亦提醒讀者豆類較難消化,吃太多豆會導致肚脹不適,因此宜少不宜多,特別是脾胃虛弱、胃脹者不適宜食用,患有痛風、心臟病者亦不宜吃豆類,孕婦則不宜吃綠豆。脾胃負責身體的營養及水分代謝,保護脾胃最好的方法就是清淡、均衡飲食。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甜食、生冷食物會讓消化功能停滯,都應少吃。

  由生活入手祛濕

  人體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與環境有很大關係,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濕氣侵體。在陰雨天氣,應關窗關門,別穿沒有乾透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的水分,吹乾頭髮。當天氣轉陽、濕氣減少時,應及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濕氣。如果濕氣仍然很重,建議使用空調、抽濕機等,使室內空氣乾爽,以免濕氣滯留室內。此外,可多做運動,有助增加體內氣血循環及水分代謝,加速濕氣排出體外,也可以熱水泡腳,可促進氣血運行,驅除濕氣。

  祛濕茶

  1.健脾茶

  材料:薏米15克、陳皮9克、紅棗3粒、生薑2片。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淨、陳皮剪碎,紅棗去核,放入杯中茶隔內,加入熱水500毫升,蓋上杯蓋焗30至40分鐘,建議使用保溫杯。

  功效:化痰祛濕,適合脾胃脹滿、消化不良、身體常感疲倦者。

  2.祛濕熱茶

  材料:赤小豆15克、扁豆15克、茵陳12克、玉米鬚10克。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加入熱水焗30至40分鐘。

  功效:利水滲濕、清熱平肝。適合晚睡、濕熱者。

  3.祛寒濕茶

  材料:黃耆12克、淮山15克、茯苓15克、陳皮9克、生薑2片。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剪碎,加入熱水焗30至40分鐘。

  功效:健脾補氣、利水滲濕。適合寒濕、氣虛、大便稀爛者。

  以上食療只供參考,食用前宜先諮詢中醫。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