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智慧城市2.0殺到埋身 香港應加強公私營合作
2020-04-07    香港商报
 

  香港最近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到,創新及科技局將於今年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發展。2017年第一版《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推出至今已經兩年有餘,本港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有所進步,但仍有一些樽頸需要突破。綜合學者及業界人士意見,普遍期望新的藍圖能讓市民切實感受到智慧城市對生活的好處。

  香港商報記者 潘晶

  首先,智慧城市(Smart City)一詞,雖然沒有很明確嚴格的定義,但智慧城市應充分發揮資訊及通訊科技基建的優勢,構思具創意的方案,解決城市遇到的問題,包括管治、經濟、交通、環境、生活及人力資源,並能提升市民生活質素,讓城市更具競爭力。

  據谷歌香港2018年發表《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顯示,僅三成市民視香港為智慧城市,到了2019年谷歌香港發表該白皮書最終版時,就顯示本港四大產業旅遊、零售、金融及生活於數碼應用方面都有明顯進步,而不同年齡層的香港人在數碼應用均有提升。

  但本港智慧城市在不同範疇發展並不均衡。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2019 IMD全球智慧城市指數」顯示,香港雖然在「網上服務令創意更方便」、「網上公開的城市財務資訊減少貪污」排名前列,但在「空氣污染問題」、「綠化空間」、「醫療服務」等排名卻最低,在全球102個城市中,香港僅排名37,在亞洲區排第三位。

  藍圖2.0需連同項目發展

  對於創科局即將推出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學者希望可以彌補前一份藍圖的不足,並開拓新的思路。智慧城市聯盟指導委員會主席鄧淑明指出,《藍圖1.0》的其中一個不足之處就是以項目為本,缺乏項目之間的聯繫和協同,因而難以促進更遠大的發展。

  智慧城市聯盟會長楊文銳希望,新的藍圖能讓市民能切實感受到智慧城市對生活的好處,這樣亦有助推動智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他又指,希望新的藍圖能夠進一步探討公私營合作的可能性。

  以數據分享為例,目前本港公營機構和私營機構之間的合作不足。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發表的《香港創新科技業概況研究報告》指出,香港大部分空間資料只供內部使用,在公開政府資料方面落後於其他地區。但事實上,政府掌握的資料如果分享出去,將有助於推動應用程式的創新。該報告指,以交通資訊為例,運輸署中央數據存庫收集、處理及發布各項交通資訊,包括特別交通消息、交通速度和時間等,如果城市大量實時交通流量信息都可開放獲取,更先進的交通智能應用程式將會被開發出來。如巴士公司就可以利用這些數據研發實時應用程式。反之,這些私營機構也要提供其運營數據,如實時時間表等,以通過公私營機構的數據互通來完善智慧交通。

  撥款10億元給智慧交通基金

  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港府表示將撥款10億元給智慧交通基金,資助與車輛有關的創新科研和應用等,預計基金可在2020/21年度內正式投入運作;以及多管齊下推動5G網絡發展和應用,包括資助網絡營辦商擴大光纖網絡至偏遠鄉村,亦會開放更多合適的政府物業、有蓋巴士站和電話亭等,供營辦商安裝基站,支援5G網絡建設等。

  楊文銳表示,智慧出行如無人駕駛等技術都需要支援,例如電子抄牌等可以減輕人手,但需要車與人、車與車、車與道路的溝通,這些都需要研發技術。他相信,5G時代到來,會給無人駕駛提供良好的基建環境,「無人駕駛對車上零部件要求好高,零部件要處理車上人與車的關係、車與旁邊車的關係、車與路面的關係等。而5G速度較4G更快,相信處理起來會更加高效。」

  為科創人才提供良好前景

  在智慧城市建設帶動下,港府近年來在人才培養的成績有目共睹。如「研究員計劃」和「博士專才庫」兩項計劃至今,合共培育約5700名科研專才。而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港府還將這擴大兩項計劃的適用範圍,至全港從事研發活動的科技公司,讓本港科創公司在政府補助下有人才可用。

  新興科技教育協會會長洪文正指出,政府加大力度培育本地科創人才,讓不僅是數碼港和科學院,而是全香港的其他機構都可以請到很多畢業生。他又舉例指,以往很多科創公司都集中於數碼港,但現時在本港其他區如觀塘等地都可以見到這些公司。

  此外,一些政府機構,如智慧城市學院和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就合作開辦了「智慧城市專業文憑」課程,希望能培訓具備創新思維和數碼素質的人才,推動社會發展。課程內容橫跨工程、設計及資訊科技領域,包括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及設計思維等。智慧城市聯盟副會長兼智慧城市學院執行總監郭偉信表示,人才培訓是推動智慧城市在香港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希望,能培訓更多智慧城市專才,有足夠的人力資源能夠配合現時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智慧城市措施,讓所有工作能通行無阻地確切實行。

  STEM畢業生前景不如金融

  不過,香港科創行業人才不足的狀況,並未全面改善,因最優秀的人才往往不會選擇科創行業,而擁有相關文憑的學生,最終亦未必會從事相關行業。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5至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在「創新能力」排名較低,只有第29名,在「科技人員和工程師供應充裕度」排行更只有41名。

  據團結基金香港的《香港創新科技業概況研究報告》指出,STEM(理工科)畢業生的工作前景並不如商業、金融有吸引力,更不能與醫科及法律系大學畢業生相提並論,因此形成了一個科研和工程人員供求不足的惡性循環。為了應對這個問題,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供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資助,但在就業方面,錢當然是一個重要方面,但職業認同性也很重要。如本港最熱門的醫生一職,不僅收入高,亦引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備受推崇,對於科創行業來說,如何增加全港市民認同,進而增加認同度,亦是不可忽略的一環。

  【財經拆局】疫情下機遇處處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從某種層面上改變了香港市民的生活方式,疫情期間線上辦公、線上學習、線上購物和線上理財等活動要順利進行,都需要完善的硬件進行配合。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可以視作是對兩年來本港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的考察,亦對即將發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有更深遠的參考意義。

  數碼銀行用量大增

  創科局第一版的智慧城市藍圖中,有關智慧生活的關鍵詞分別為:Wi-Fi連同城市、數碼支付、數碼個人身份和支援醫療服務等,這些方面應用為疫情期間市民的居家生活提供了基礎。

  以本港近年來大力發展的數碼支付為例,為了減低新冠肺炎病毒在社區傳播風險,本港不少銀行都暫停部分分行服務,並鼓勵客戶轉用網上及手機理財等電子渠道使用銀行服務。數據顯示,在疫情期間,數碼銀行的註冊和使用人數都有明顯增加。疫情催生的數碼銀行應用,可以視作為本港近年來發展智慧銀行的收成,但相比起其他地方,本港銀行數碼化則未夠完善。如電子銀行服務較為單一,未能與更豐富的商用服務結合,未能覆蓋更多不同階層的市民等。

  公共衛生與科技應用

  疫情下,如何將公共衛生與智慧城市結合,更有效應對傳染病,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的議題。法國巴黎財富管理銀行亞洲預計,新冠肺炎疫情將加速「可持續智慧城市」與「醫療創新」發展。

  該行又指,各政府料會認清醫療系統及整體經濟在疫情期間暴露出的多重弱點,待此次疫情結束後,相信各政府會投入更多資源,用於檢視公共衛生系統,尋找妥善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與有效治療、降低下一次疫情造成經濟中斷風險的方法,這將產生強勁的對「打造結合複雜技術與高科技為一體的智慧生活」、以及「健全融合新科技和創新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需求。

  天使投資脈絡前主席譚偉豪表示,面對疫情,如果可以利用機械人、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進行檢測,同時亦可以保護醫生和護士,減少他們面對疫情的恐慌。事實上,內地就已經有利用5G技術,為感染新冠肺炎病人提供遠程診斷的案例,這種方式可以避免病人與醫務人員面對面接觸,切斷感染來源,亦可以有效增加診斷效率。

  除了傳統的行業,疫情亦催生新行業的發展,為打造智慧城市提供更加豐富的素材。以內地為例,房地產銷售平台早就推出VR開放、視頻看房等服務,而由於疫情期間售樓部關閉,房地產發展商更是進行線上賣樓。同樣,上述的這些技術還可以用於零售、餐飲和配送等方面,讓商業活動在不可控天災人禍中不至於全面停滯。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