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國金融業開放再提速
2020-05-05    香港商报
 

   疫情未阻既定步伐

  中國金融業開放再提速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受到巨大衝擊,引發一系列金融巨震,但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步伐並未因此停止。自4月起,中國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比原計劃提前了8個月。此外,今年以來,中國自貿區金融試點等領域開放政策亦將逐漸鋪開,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再提速。

  業內認為,在當下的時間點,以證券業為代表的中國金融業不僅主動開放,還加速提前開放,這背後充分說明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能夠對沖金融全面開放所帶來的衝擊。美股熔斷、油價「雪崩」等國際金融動盪短期內會對國內造成一定的波動,但從長遠來看對中國金融開放的效果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金融業開放措施有序落地

  2020年4月1日,對於中國金融行業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中國取消在保險、證券、基金、期貨的外資股佔比。

  從政策節奏來看,近兩年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亦在持續加快落地。2019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布,將原定於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隨後證監會明確,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今年3月13日,證監會進一步宣布,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至此,中國金融行業開放再次提速。

  儘管多重因素影響下的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業內專家認為,對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效果並不會產生本質影響。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應該說有其必然性,同時也是正常的。」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近日指出,其直接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投資者心理層面的影響,也就是境外的恐慌心理對境內投資者心理的影響。二是資金流動層面的。A股投資者情緒經歷過短期的波動,從目前來看相對平穩,也比較理性。

  但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工作不會受疫情的影響,李超透露,未來在開放方面,重點有兩個:一是市場開放,二是准入方面。在市場開放方面,目前正在推進相應的制度規則,下一步也會繼續穩妥地擴大可投資的範圍和品種。

  中國保險資管協會特邀研究員卜振興告訴記者,從長遠來看,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潛力巨大,蘊含着無限的生機;從短期來看,中國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並且資產回報率遠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未來會成為資本關注的熱點。

  「雖然短期的疫情帶來了國際市場的動盪,但是對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和效果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卜振興對記者說。

  另有分析認為,長期來看,全球金融市場此次大震盪不僅僅因為疫情的衝擊,更源於發達經濟體寬鬆貨幣政策效果減弱、市場預期轉向悲觀、地緣政治博弈等多重因素。這些矛盾是長期性的、深層次的,絕非一朝一夕可解。相較而言,中國經濟金融擁有更廣闊的政策空間和更強勁的發展動力。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此前亦撰文表示,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堅持的政策導向,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不會受到疫情影響。疫情並未影響既定的金融開放措施落地節奏,相關外資機構准入及法律修訂工作依然在有序進行。

  持續釋放強大吸引力

  中國金融行業是一塊巨大的蛋糕,且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全球居首,眾多外資冀早日進入中國市場搶佔份額。據悉,中國金融業總資產300萬億,4500家銀行金融機構,131家證券公司,230家保險公司,其中銀行業268萬億,規模全球第一。2019年股票總市值8.5萬億,僅次於美國股市40萬億全球第二,2019年中國商品期貨成交量為290萬億人民幣,38億手,全球第一。

  此外,A股已經納入明晟(MSCI)指數和富時羅素新興市場指數,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2019年,外資流入顯著增加,境外投資者淨增持境內債券和上市股票1280億美元。中國金融市場正在持續釋放強大的吸引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內在需要,從金融業本身來講,適度引入高水平的競爭者,有助於提升金融業的整體水平,促進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完善。

  外資進入或產生「鯰魚效應」

  疫情是一次洗牌,也是一場變革,隨着外資金融機構越來越積極地進入中國市場,國內資本市場競爭加劇已成為必然。

  卜振興表示,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加速,全球專業金融機構若大規模快速湧入中國市場,會對本土金融機構形成嚴峻的挑戰,形成「鯰魚效應」,國外專業金融機構在金融領域具有業務能力、業務經驗等方面的優勢,會對本土機構形成挑戰,改變國內金融機構的格局,倒逼國內金融機構的發展與提升;全球專業金融機構的進入會佔領部分的金融市場份額,這個是顯而易見的,專業化的管理能力會受到客戶青睞,會佔領部分的市場;此外,這有助於本土金融機構能力的提升和管理經營理念的轉變,全球專業機構的湧入為本土金融機構提供了學習的標杆,中外金融機構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會逐步提升本土機構的專業能力,也會影響本土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方式。因此外資機構的大量湧入有利也有弊,關鍵是如何應對挑戰,化危為機。

  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副主任周晉竹看來,中國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受益的是眾多外資機構及其所代表的海外投資者。美國股市進入了技術性熊市,大量的國際資本無處可去。中國率先復工復產,同時開放金融市場,給國際資本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投資方向,成為潛在的避險通道,對穩定全球經濟提供重要支撐。

  外資須防「水土不服」

  不斷加碼中國業務布局的外資機構大多已成立百年,在管理經驗、資金實力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不少人將視外資進入中國為「狼來了」。

  分析認為,外資機構的進入有望促進國內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學習外資先進技術和風控經驗,但也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競爭壓力,本土券商變革在即。短期市場走勢受疫情發展情況影響,但中長期隨?資本市場改革的持續推進和利好政策的出台落地,券商基本面有望繼續改善。

  而市場上亦有觀點指出,外資在進入中國市場需要面對文化差異、監管合規等方面的難題,甚至會遭遇許多「水土不服」的問題。

  事實上,從日本和墨西哥金融業開放的經驗來看,外資在市場進入行為上有?較高的相似性,即在金融業高度開放初期便大規模快速湧入,從而在短時間內對本土金融機構造成一定影響。

  卜振興稱,從國際經驗來看,既有日本的成功經驗,在經歷外資湧入後,經歷短期波動後,本土金融機構能力得到了提升和鍛煉,仍然佔據市場份額的主導地位。也有墨西哥的案例,在外資金融機構湧入後,外資擴張迅速,始終佔據墨西哥金融市場主導地位。

  業內認為,外來競爭者的挑戰對本土金融機構而言意義重大,但不會影響中國成長為更有秩序、更具價值、更富魅力的投資市場。

  鼓勵良性競爭 倒逼行業升級

  中國要想融入世界金融體系,金融對外開放是必選項。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證券、基金和期貨行業已取得長足進步,通過擴大行業開放,鼓勵良性競爭,持續增強實力,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市場生態和營商環境。

  外資金融機構入華的股權比例限制經歷了從33%到49%,再到51%,最後到100%的變化。進入2020年,中國金融市場並未由於一系列外因出現非理性恐慌,而外資機構不管是「狼群」還是「鯰魚」,毋庸置疑的是,這對中國金融業調結構、謀轉型升級都具有催化作用。

  分析指出,國內金融機構在資金、人才等硬實力以及品牌、經驗等軟實力方面都要面臨外資機構的挑戰,這對國內金融機構來說壓力巨大。而隨?外部強勢券商的進入,中國證券業競爭格局將更加激烈,這將「倒逼」行業加快轉型發展:一方面,打造航母級證券公司已成為行業共識,希望能與外資一流投行齊驅;另一方面,國內券商也意識到要通過提高自身業務能力、服務水平來和外資券商競爭。

  業內認為,接下來,中國券商行業將形成外商獨資、中外合資和中資券商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此,國內券商獨大的格局就有可能改變,國內券商行業的版圖或將重構。

  卜振興表示,面對外來競爭者的挑戰,中國金融機構需要修煉內功來提升抗風險能力,加強與外資金融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外資金融機構在兼併重組、資產管理、衍生品等領域具有突出的優勢,是本土機構學習的榜樣,同時外資機構管理方式更加市場化,組織機構更加靈活合理,都是本土機構需要學習的;此外,國內金融機構亦需加強金融科技研發運用,並提升投資研究能力,提高在大類資產配置、投研一體化等方面的能力。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