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拱手不握手 揖禮傳永久
2020-05-12    香港商报
 
  記者:RuthChung
 
  疫情衝擊下,全球人的工作、生活習慣從此改變,其中在見面時更婉拒了握手、親吻臉頰、擁抱等身體接觸的禮儀,並萌生了中東人碰腳、美國人碰肘等有趣打招呼方式。傳統的合十禮、抱拳禮、拱手禮等亦因而有復興?象。然而,對於中國傳統「拱手禮」我們又知多少?究竟男女包手有否左右之分?從西周流傳至今,拱手禮又經歷過哪些變化?記者專訪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主席楊靜嫻與副主席羅勤芳,細說拱手禮,並探討該會計劃如何將傳統揖禮重新發揚光大。
 
  今年3月,台灣蔡英文在台會見外賓時,以拱手禮打招呼,被島上網民捧「小英又要引領潮流了!」事實上,這個「潮流」一點也不潮,反而是「老」得有三千多年歷史了。從西周開始,拱手禮就在同輩之間見面時採用,在春秋時代已甚普遍,《論語.微子》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是古代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
 
  古老而典雅的拱手禮
 
  不少電視古裝劇,尤其背景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劇集,經常會看到揖禮,如幾年前大熱的內地劇集《琅琊榜》,主角胡歌彬彬有禮行拱手禮、端正莊重的儀表儀容,講究的禮儀細節讓人大為稱讚,完美示範劇迷想像中「士」的形象。
 
  疫情期間,記者相約訪問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禮儀會)主席楊靜嫻與副主席羅勤芳,甫入辦公室,記者還笨拙地猶豫拱手禮該是尚左尚右時,身穿古雅旗袍的兩位女士已經姿態端凝地行禮,比起握手,這個見面禮顯得更有「儀式感」,記者從車水馬龍的軒尼詩道走上來,一晃神,還以為自己穿越了古代。
 
  拱手禮等於過時落後?
 
  「像你這樣的年輕人,很少會對拱手禮感興趣!」楊主席邊坐邊感慨:「現時很多年輕人都存有『外國月亮分外圓』的思維,覺得傳統事物都是落後、過時、不文明的,不願去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在她們看來,屬於「年輕」一群的記者會對拱手禮感興趣,是罕見的。「我們希望將拱手禮重新發揚光大,不一定要求人人接受,至少能給大家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機會。至於喜歡、接受與否,先認識過後才決定吧,毋須一開始就拒絕的。」只憑偏見而將傳統文化拒之門外,不認識、不理解才是最難跨越的鴻溝。與其站在岸邊感嘆傳統文化被大浪淘盡,倒不如乘風破浪向外傳揚更實際,這亦是禮儀會所肩負的重任。
 
  由上而下復興拱手禮
 
  如何有效推廣拱手禮?二人均認為由上而下執行是最好的推廣方法,「上有好者下有效然!如國家領導人、港府高層官員能以身作則,從上而下執行,拱手禮就有機會復興,甚至讓全世界看到!」像武打影星李連杰每次跟人見面都會行抱拳禮,成龍亦愛行合十禮一樣,當具號召力的公眾人物在民眾面前示範傳統揖禮,讓受眾留下深刻印象,耳濡目染下自然就會跟着做。楊靜嫻主席表示,她期待更多名人走出來行拱手禮,就如禮儀會名譽會長、孔子第七十二代孫孔憲中教授,每每在講座開始前都會先向聽眾行拱手禮,「他做得很優雅」,散發出儒生溫文氣息,可作為向外推廣拱手禮的典範。為推廣拱手禮,疫情初期禮儀會曾發信至港府多個部門、世界衛生組織及傳媒機構等,期望官員對外多作拱手禮。不同於以前寄出的信都石沉大海,近月在信寄出不久後,便收到回覆,雖然只是形式上的官腔答覆,但比起不回覆已好得多。
 
  拱手禮就是中國禮儀
 
  疫情之下,全球衍生眾多新興打招呼形式,如碰腳、碰肘等,為何一定要選拱手禮?楊主席解釋:「拱手禮最適合香港人使用,既能傳承傳統禮儀,又能結合實用功能。行禮時,雙方保持一定距離,能夠避免細菌感染。而且,一人行禮,同時可向多人致意,使群體融洽。可以說『中國人(禮儀)就是拱手禮!』」楊主席補充,拱手禮以外,抱拳禮近月也讓很多人談論,但抱拳禮屬於武者切磋的「先禮後兵」禮儀,適用於武術界人士,不太適合日常打招呼使用。
 
  說了這麼多,到底該如何行一個正統的拱手禮?傳統中國人的社交禮儀以「揖」、「拜」最為普遍,「揖」主要是站立時所行的禮,古代常與「拱」字連用。據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長孫孔德成主持之《儀禮》復原,拱手之禮,若拱而立,男子用左手掌交疊於右手背,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子則反之。注意左右手切莫錯疊,男子若調轉了右手在上,是用於凶禮,這是源於《黃帝內經》「左陽右陰」之說。然而,女子則吉事尚右,凶事尚左。交疊的雙手再放於胸前,雙肘不應抬高,兩手臂成自然弧形,就是正統的拱手禮。假如拱手同時向前彎腰,這便是「作揖」,表示格外尊敬之意。
 
  拱手禮的演變
 
  楊主席對記者表示,漢代之前,「男左女右」之分並不嚴格,只是與個人習慣用左手還是右手有關。例如,中國古代用右手持武器的人較多,所以推廣以左手包右手來表示善意,左手在外,表示真誠與尊敬。直到漢代提倡「尚右尊西」開始,而且儒生行禮不須持兵器,「男左女右」之說才逐漸盛行。漢代以後的「拱手禮」,除了左右之分,也有是否豎拇指、是否抱拳、是否上下搖動、是否鞠躬的細微分別,不同朝代,手勢略有變化。
 
  及至清代,因為民間組織反清復明,流行開掌的「拱手禮」,右手握拳象徵「日」,左手開掌象徵「月」,表示:心繫明朝。到今天,中國武術界也流行開掌的「拱手禮」,但含意則大不同,右手握拳象徵「四海」,左手開掌象徵「五湖」,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
 
  在傳統禮節中,拱手禮的對象只施及朋友、兄弟、同事和陌生人,對長輩則萬不可以。楊主席解釋:「因為傳統上對父母和長輩要行叩首禮,古代晚輩給長輩拜年的時候,應該是叩禮,也就是磕頭。現今逢年過節,相見時互道『恭賀新禧』、『萬事如意』,同時拱手行禮,是屬於現代的禮節。」
 
  承載千年文化
 
  看似簡單的禮儀,原來內藏眾多規矩,做錯了豈不貽笑大方?楊主席笑說:「其實很多細節隨時代演變已被簡化了,不用太拘謹。」她續指:「古代禮儀的傳播主要是藉教育或口耳相傳,透過儀式、慶典、人際交往,自然而然廣傳開去。惟現今社會,傳播方式改變,年輕人多留意網絡、媒體傳播的內容,見面時行禮的方式亦有所改變。」楊主席的語氣之中略顯感慨,的確,作為「禮義之邦」的中國,這種傳統見面禮儀近年備受忽視,與印度和泰國人堅守「合十禮」;新西蘭毛利族人持續行「碰鼻子禮」;日本人的「深鞠躬」;阿拉伯人的「額首禮」等相比,我們的「拱手禮」不受重視,自然令人惋惜。「拱手禮」不僅是一個見面禮,它是承載了中國千年文化的靈魂。若讀者下一次出外見客見朋友時,不妨停一停,回想這位「靈魂巨人」,然後再向前勇敢自信地行一個古雅的「拱手禮」,也是一種有氣質兼有深度的舉動。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郭玉桔